文/喪女
因為誇張的圖像,孟克的《吶喊》讓不懂藝術的人也印象深刻,更成為不少網友和廠商惡搞的對象。有人解釋,《吶喊》是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侵擾的意境,焦慮的主角彷彿對著奧斯陸峽灣血紅色的天空哀號。不過比起這種抽象的穿鑿附會,讓我告訴你為什麼《吶喊》要吶喊吧...
答案很簡單,什麼時候會讓你雙手掩面想尖叫呢?韓國藝術家Kim Dong-Kyu解答。
愛德華·孟克《吶喊》
看到了嗎?因為他的iPhone掉地上螢幕還裂開了啊!!這還不讓人想吶喊嗎?
Kim Dong-Kyu將名畫與科技寵兒Apple結合,卻意外發現完全不違和,而這些名畫看起來也「合理」多了,更完全呈現了現代人的模樣,就是無論何時都離不開手機、離不開科技、盲目追求Apple!雖然只是戲謔,也的確讓名畫多了點人性又好記多了吧?
我來看看,這些名畫都發生了什麼事!
李奧納多·達文西《最後的晚餐》
保羅·塞尚《玩紙牌的人》
楊·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文森·梵谷《在亞爾的臥室》
愛德華·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愛德華·馬奈《在溫室中》
愛德華·馬奈《陽台》
維拉斯奎茲《鏡前的維納斯》
巴勃羅·畢卡索《夢》
亞歷山大·卡巴內爾《維那斯的誕生》
賈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陽台上的男人》
愛德加·竇加《咖啡館,又名苦艾酒館》
喬治·修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文森·梵谷《悲傷的老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