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爆發會導致日震現象。(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地球有地震,月球也有月震,太陽呢?英國倫敦大學穆勒太空科學實驗室一個研究團隊分析太陽動力觀測衛星(SDO)觀測影像,首度發現「日震現象」(sunquake)可在太陽磁場和帶電粒子引起的爆發事件中發生,在一次閃焰爆發觀察中,震動強度甚至比日本311大地震強上千倍。
穆勒太空科學實驗等科學家們在1990年代首度發表日震觀測報告。在過去10年,科學家大量研究太陽大氣中的太陽閃焰(solar flare)爆發事件,並發現當閃焰爆發時,會伴隨發生強烈粒子束橫越太陽表面的日震現象。
科學家研究2011年2月15日的一場閃焰爆發,發現於爆發時向外拉出的磁力線兩端被觸發了日震現象,震動強度比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還強1000倍以上。這顯示爆發時突然向外擴張的磁場,很可能在日震產生機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閃焰爆發後,向外噴出的物質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向外衝向太陽系各處,若是恰好對著地球而來,將引起地球磁暴,並上演一場美麗的極光秀。
日震是太陽能量釋放,產生的聲波被彎曲並向外傳遞引起的
科學家Lone Wolff於1972年首度提出日震現象的預測,在太陽表面就像一圈圈向外擴散而去的圓形漣漪,就像小石頭丟進池塘水中所引起的現象。然而,日震並非是有東西丟進太陽表面而引起的,而是太陽表面以下突然的能量釋放所產生的聲波在太陽表面被彎曲並向外傳遞而引起的。
若能瞭解這些特別事件發生始末,可以幫助科學家進一步瞭解太陽大氣中的能量和動量是如何向下傳遞到太陽表面、甚至是太陽內部的。
目前太陽活動頻率與強度逐日增加,預期極大期將出現在2013年,這些科學家預期可觀測到更多類似的日震現象,期望在本太陽活動週期中,能搞清楚引發日震的物理機制。
地震主要是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為主
除了日震,與人類有最直接影響的地震,據中央氣象局網站的資料,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原因又可分為:(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elastic waves),我們稱之為地震波(seismic waves),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此外,阿波羅任務中曾在月球表面安裝一具地震儀,因而偵得月球平均每年發生數千次「月震」。這些月震可分為兩類,大部分震源的深度約600 - 900公里,大約是月表至核心的中間處,發生的頻率隨著地球的潮汐有週期性。發生在月球表面100公里以內,因地殼張力、岩石滑動與隕石撞擊等導致的淺層地震非常稀少。
我們想讓你知道…了解宇宙,從太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