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ETtoday新聞雲》之外,最近不少媒體也在討論台灣年輕人的就業環境問題。
其實我舉辦【大家來開講~台灣年輕人大逃亡】活動,並不想把焦點完全放在打工度假,所以才會想出四種狀況,請大家發表意見。
歡迎年輕與成熟世代一起說出想逃亡或不想逃亡的心情,如果您願意寫出一篇文章說出自己的心聲,也歡迎投稿到:editor@ettoday.net
1.短暫逃亡篇-曾經Working Holiday的你,賺到第一桶金或開拓視野了嗎?
2.我想逃亡篇-你想去台灣以外的地方工作,或是你已在國外證明自己的身價。
3.我要留下來-留在台灣的你,希望能為故鄉做出什麼改變?
4.無力逃亡篇-留在台灣的你,想在台灣過著怎樣的生活?
未來未來一直來(借用林正盛導演的書名),生活生活一直活,你我都有權利選擇更好的生活與未來。我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雲友留言,也期盼公領域的討論不要就此熄滅。
這幾天除了跟參加活動的雲友互動之外,上星期五跟大學時期的學弟聊起此事,人在澳洲的他說某次遇到韓國人,對方用「WEAK」來形容台灣年輕人。因為這位韓國朋友認為,我們過度安於現狀,並且默默承受。
我最近訪問了兩位朋友,一位正在德國旅行,另一位結束澳洲打工度假旅程,回到台灣讀研究所。
兩人不約而同地提到,外國人確實會質疑台灣勞工沒有去爭取權益,工作環境的條件當然無法提升。
而類似說法也能在很多地方聽到。
不知道各位有什麼想法?歡迎來【大家來開講~台灣年輕人大逃亡】發表意見!
我覺得無論是媒體工作者、政府或是誰都應該認知到,社群體系早已改變不少台灣民眾的行為模式。
借用臉書朋友SimPson的留言,「臉書特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結,但除此之外,我是覺得其實並沒有很多新的網頁概念 :-)」
「特化」改變了很多事情,或許也讓華隆勞工抗爭事件或「多喝水X玫瑰美人腿」事件出現不同以往的結果。
改變是一種信仰,從自己開始,你相信的那一刻,事情就已經改變了。
沈佳宜都說了,「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啊。」
(謎之音:年輕人別擔心徒勞無功,因為「徒勞無功」是一種功利主義的觀點,不做不知道,做了才知道箇中滋味。)
聽到沈佳宜的名言,你會怎麼想?(圖/取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粉絲專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