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巴勒斯坦分不清?劉宏恩批大學生「只會怪媒體」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以下是某台灣研究所考試現場,口試委員應考學生的對話:

老師:你平常有什麼特別的興趣?
學生:我很喜歡看電影,尤其是影展電影或藝術電影。
老師:你最近有打算去看什麼有趣的片子嗎?
學生:好像有部中東片叫《天外飛來一隻豬》,我想去看。
老師:你為什麼想去看?
學生:因為我對於巴基斯坦人民的處境很關心。
老師:巴基斯坦?怎麼會是巴基斯坦
學生:因為巴基斯坦跟台灣一樣經常不被承認。
老師:不會啊,巴基斯坦好像沒這個問題?你是不是弄錯了?
學生:沒有錯啊,就是巴基斯坦,以色列還經常用火箭彈和飛機轟炸巴基斯坦
老師:怎麼可能是巴基斯坦呢……,以色列要轟炸巴基斯坦很遠耶!
學生:不會很遠啊,巴基斯坦跟以色列連在一起.......
(老師心中OS:我放棄了……,已經提醒他這麼多次,他還是堅持是「巴基斯坦」……。)

▼(圖/絕望先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球前十大商學院「MIT Sloan MBA」今年只錄取了一個台灣人,該校面試官羅德‧賈西亞直言,台灣學生嚴重缺乏「國際視野」,跟中國學生形成強烈對比。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有感而發,呼籲年輕學子把眼光放遠,不要僅關注台灣這個小島,「只會怪媒體國際新聞太少,卻不主動瀏覽網路上唾手可及的國際新聞,這是一種自我負責的態度嗎?

劉宏恩指出,他和友人都注意到,近年來,美國各名校錄取的台灣學生逐年減少,恰好近日「MIT Sloan MBA」面試官羅德‧賈西亞(Rod Garcia)接受一名台灣校友採訪,談到「為何今年只錄取一個台灣人」的現象,劉宏恩將此文轉貼在個人臉書,獲得網友熱烈迴響和轉貼。

▼國際名校台灣學生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圖/翻攝Sloan MBA官方部落格)

「我認為瓶頸在面試。」賈西亞表示,台灣申請者平均來說絕對有被邀請到面試的資質,但他們的溝道技巧不足、沒有正確的認知態度,以致於無法在面試中呈現自己的優點,「讓我聯想到學生進Sloan後,緊接而來的工作表現或許也會差強人意。」

賈西亞強調,所謂的「溝道技巧不足」指的不是「英文不好」,而是「表達想法的能力欠佳」,他認為這與台灣公司多為「本土企業」有關,台灣申請者的職場生涯,在這方面沒有被好好栽培(well-coached),相較新加坡、香港、泰國和中國的申請者,有更多機會在跨國公司向外發展,表達能力自然比較好。

▼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認為,台灣經濟只剩房地產在撐,呼籲政府別亂打房。

「我的比較標準(benchmark)是中國學生,」賈西亞以中國申請者為例,他們非常擅於把握機會推銷自己,整場談話腦子都設定在「面試模式」,反觀台灣學生對此的認知(mindset)不夠,「大部份給我的感覺都太隨性了(too casual),欠缺『成熟』(maturity)與『專業』(professionalism)。

但最重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台灣學生缺乏「國際視野」(global outlook),這一點讓強調全球化、多元社群的Sloan學院怯步,「他們在工作經驗上通常有累積商業知識,但我們在尋找的是一種國際化的視角;很可惜的是,大部份台灣申請者都讓我感覺他們「只專注在島上發生的事」,視角太本土了。」

▼國際名校MIT Sloan MBA面試官羅德‧賈西亞認為台灣申請者視角太本土了。(圖/翻攝三立電視《台灣霹靂火》)

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現象?賈西亞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台灣太舒適了」,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居於現狀,在想法創新上不夠大膽,「在台灣你必須要做額外的努力,才能跳脫你習慣的思維」,賈西亞直言,他非常敬佩能夠突破舒適圈的台灣人,因為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相較中國,他們鼓勵拋下舊有文化,擁抱新觀念,在這點上跟台灣形成強烈對比。」

此文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經媒體轉載報導後,不少年輕網友在台大批踢踢實業坊(PTT)反嗆劉宏恩,控訴台灣媒體都不報導國際新聞,整天都是「歐陽妮妮口袋找到200塊」這種鳥事(下圖/資料照片),「反正什麼全是年輕人的錯」、「知道巴基斯坦就叫有國際觀?」「難道上一代的人英文都很好?」

想要國際化、想要走出去,就應該自我要求自我準備。難道要靠台灣的新聞媒體幫你做準備?」劉宏恩29日再度發文回應網友看法,他同意欠缺國際新聞的媒體、以背誦考試為主的教育制度也該被批判,但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大學生有充分機會主動掌握國際新聞,不能再用此為藉口,推卸責任置身事外

劉宏恩分析,台灣的工作機會就是那麼多、產業分布和市場就是只有那麼大,如果大家都把眼光放在台灣,哪可能讓每個人都一展長才?反觀國外年輕學子,畢業後遠赴他鄉工作是司空見慣的事,語言能力絕對不是障礙,他就曾看過許多丹麥大學生畢業前就立志要來亞洲打拼,「難道他天生會中文日文嗎?」

▼國外年輕學子畢業後遠赴他鄉工作是司空見慣的事。(圖/取自瑞士旅遊局官方網站)

劉宏恩強調,國際觀不是語文能力、不是會背誦國名,而是主動去關心其他國家發生的事的習慣、每個人都是國際社會一員的認知、將來「走出台灣」的企圖心,「歐美人覺得理所當然、香港新加坡人也覺得十分正常,但是各位呢?有沒有讓自己成為國際社會一員的自我準備?」

▼大學生與其怪媒體、怪政府,不如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好走出台灣的準備。(圖/取自網路)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