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要等整點才開工... 你有「拖延症」?快比對這6點

2017年03月3日 13:07

▲上班分心做別的事情是難免的。(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你是這樣的嗎?無論預先留出的時間多充裕,最後總免不了哭著做完。「拖延症」指的是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它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拖延症」?有心理學家總結出6點,你不妨比對看看。

其實拖延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而早在10年前,德國醫學界就已對「拖延症」展開針對性研究。明斯特大學心理治療研究所「拖延症」專項研究項目負責人弗雷德‧里斯特博士接受《生命時報》訪問時表示,「拖延症」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只是一些人比較嚴重

據估計,約70%的大學生會拖延學業,其中50%的人拖延已成為習慣,而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達20%的人每天出現拖延行為。

▲你決定靜下心做一件事之前,會先去沖杯咖啡嗎?(示意圖/達志影像)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拖延症」?《生命時報》報導引述了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克拉里‧雷恩總結出的6點,包括「挑最不重要的事先做,越重要的越拖得久」、「每次開工都要整點開始,一點半、兩點半,卻遲遲不動手」、「在决定靜下心來做事時,要先去沖杯咖啡」、「不容許別人占用或浪費自己的時間,自己卻不珍惜時間」、「總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時機』去做重要的工作」、「一有什麽慾望和想法,就拋下手中工作去做下一件」。

克拉里解釋,其實人人都有拖延的時候,如果這些事情只是偶爾發生一兩次,那還算正常,如果你總是找藉口,內心確實不願意做事,那很可能患了拖延症。

▲人容易受手機訊息干擾而影響工作效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慣於拖延的人還會對自己說謊,像是「我明天會更樂意做這件事」、「在壓力下我能更好地工作」,他們甚至會保護這種自我感受,告訴自己「這不重要」。

事實上,拖延不只影響個人發展,還會拖垮身體。報導就指出,德國研究表明,長期慢性的拖延行為,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另外,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強,習慣晚睡,即便决定要戒菸、運動、减肥等,也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如何戰勝拖延症?報導建議,首先學會對自己的手頭的事情分類,其次細分目標,再來是消除干擾,關掉音樂、電視等會影響你工作效率的一切東西。「人在『一鼓作氣』時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注意力,好好利用這段時間攻克最難、最重要的部分。」

報導還說,如果工作背後有巨大的利益和報酬,你就有動力去做,但無法控制外在酬勞時,則要學會「自娛自樂」,發掘事情本身的好處、趣味,把忍受變成享受。另外,拖延可以傳染,不拖延也可以傳染,找些朋友互相監督,比單打獨鬥容易得多。

▼人在「一鼓作氣」時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注意力。(示意圖/達志影像)

參考來源:最有效的拖延症自救指南拖延症晚期?其實你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