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現代治喪文化!傳統殯葬業轉型派遣 陪亡者走最後一哩路

▲▼  翻轉現代治喪文化!傳統殯葬業轉型派遣 送亡者走最後一哩路  。(圖/劉君玲提供)

▲ 身穿西裝的殯葬業者,給人專業服務形象。(圖/劉君玲提供)

記者詹雅婷/綜合報導

那年,長年臥床的94歲失智奶奶走了,從不斷病危、不斷進出醫院急救的苦海解脫,當時收到消息的我,心情複雜,一邊替她走出病痛感到鬆一口氣、一邊卻也還沒接受與奶奶永遠道別的事實,是難過、慌張,更是毫無頭緒。趕到醫院後,家族長輩先是低頭不語,接著板著臉討論奶奶身後事,十幾個人有十幾個意見,不是爭論不休,就是一片沉默,就像空氣凝結一般。

而最後提出解決之道的人,正是協助統整意見、幫忙安排時程進度的禮儀師,在這段期間裡,他幾乎每天出現,再忙也會打電話關心問候。對於喪家來說,他是可靠、專業的大人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道別更簡單!傳統厚禮逐漸淘汰 「樹花葬+海葬」成潮流
►►陰森黑→環保綠!台灣殯葬業大翻轉 「專業化」成未來趨勢
►►殯葬業扭轉人生! 許伊妃:家屬「緊握的手」是工作的動力

形象大翻轉!殯葬業轉型甩歧視 主打專業進軍海外

▲▼ 台灣死亡人口與產值估計對照表。(圖/記者詹雅婷製)

▲ 台灣死亡人口與產值估計對照表。(圖/記者詹雅婷製)

依照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年至2060年台灣人口推計報告,2020年的死亡人數大約有17.9萬人(死亡人口趨勢推估如上表),以平均每件喪葬費用40萬元計算,每年約有700億元以上商機。越來越多業者搶食這塊治喪大餅,根據2015年的《台灣趨勢研究報告殯葬服務業發展趨勢》指出,自民國2010年的3164家,至2014年成長至3701家,5年間成長537家,平均每年成長率維持在4%左右。

近年來大型禮儀公司進軍海外,像是龍嚴、仁本集團拓點至對岸,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專任副教授楊國柱表示,其實多數成功進軍海外的案例,都是以「管理階層」居多,光憑個體戶很難打入當地生活圈,他們進軍海外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台灣殯葬市場已漸趨飽和。

景氣衝擊!市場萎縮、治喪儀式簡化 傳統殯葬業陷困境

▲▼  翻轉現代治喪文化!傳統殯葬業轉型派遣 送亡者走最後一哩路  。(圖/劉君玲提供)

▲ 殯葬產業細分多項,有接觸大體的洗穿化,也有專職安排時程的禮儀師。(圖/劉君玲提供)

探討傳統殯葬業者面臨三大關鍵難題:第一,面對大型禮儀公司崛起,引進國外最新殯葬制度及生前契約,透明化管理的企業化管理、重視從業人員訓練及建立完善SOP制度,敢於創新求變,讓家族式經營、師徒相承的傳統殯葬業者難以望其項背。

第二,老一輩的傳統治喪習俗觀念不再根深蒂固,年輕人崇尚簡單隆重的儀式,古早的孝女白琴、五子哭墳等儀式逐漸被淡忘,市場漸漸流失。一名入行7年的禮儀服務人員也透露,殯葬日漸不好做,「近年真的簡化很多,我剛入行還有『孝女』、『牽亡魂』、『倒退嚕』、『哭童』等傳統習俗,現在真的少見!」

第三,現代社會的景氣衝擊,越來越多喪家「貨比三家」,進而選擇簡單且價格親民的治喪團體。為了不被市場淘汰,傳統殯葬業者只能力拚轉型找出路。

哭喪文化式微!「孝女白琴」場次銳減 力拚轉型找出路

▲▼  翻轉現代治喪文化!傳統殯葬業轉型派遣 送亡者走最後一哩路  。(圖/劉君玲提供)

▲ 哭喪文化出自周禮,是儒家禮儀之一,主要以「哭」寄託親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紀念長輩的生平事蹟。(圖/劉君玲提供)

殯葬業第三代的劉君玲,祖母和母親也都是孝女白琴,從小耳濡目染,18歲正式接手,近20年的從業經驗,見證哭喪文化由興到衰,「7、8年前,孝女白琴和牽亡魂陣儀式,一個月可做3、400場,現在只剩100多場」,劉君玲無奈地說。

哭喪文化逐漸式微,讓傳統殯葬業出身的她,不得不面臨「轉型」壓力,「現在競爭這麼大,我們一直想著還能做什麼?」對她而言,景氣不好、職業倦怠是決定轉型的最大因素,再加上要與家族的牽亡魂陣等傳統殯葬走不同的路,最終選擇轉型全女性婚喪喜慶人力派遣公司,不但可以跟大型禮儀公司配合接案,也不被活動性質所限制,不論是記者會、活動接待、加油團等活動都能接。

「一開始人家看到禮儀服務人員全是女生,難免產生質疑,但我們希望透過女性禮儀服務人員,替告別式帶來柔和溫馨的力量。」從傳統殯葬業轉型成新型的女性人力公關團隊,靠著口耳相傳,漸漸打出知名度,一連接下黑道大哥陳啟禮與前總統馬英九母親的告別式。劉君玲透露,「雖然一般婚禮都找自家人,但難免有不周全,我們可以從頭到尾一直服務,擔任迎賓招待,不斷轉型求變找出路。」

傳統殯葬業不轉型就淘汰? 生死學系專家這麼說

▲▼  翻轉現代治喪文化!傳統殯葬業轉型派遣 送亡者走最後一哩路  。(圖/劉君玲提供)

▲ 殯葬業者成功轉型人力派遣公司。(圖/劉君玲提供)

台灣殯葬業競爭激烈,大型殯葬集團引進企業化管理,一改過去迷信繁瑣的習俗,改以制度化、簡單隆重的喪葬儀式,在現代化衝擊下,家庭式經營、師徒相承制的傳統殯葬業,只能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但「不轉型」一定會被淘汰嗎?楊國柱卻不這麼認為。

「現在許多專業化、標準化的禮儀社,也是從傳統轉型而成,一部分自然淘汰,另一部分不見得無法生存」,楊國柱點出關鍵,「禮儀服務的滿意與否,是主觀的!」傳統業者還能佔有優勢,因為目前鄉村殯葬形式,仍以傳統習俗為主流。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專任副教授楊國柱。(圖/記者楊蕙綾攝)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專任副教授楊國柱。(圖/記者楊蕙綾攝)

「嘉義民雄有一間道士家族開設的禮儀社,哥哥是師公(台語)出身兼禮儀師,弟弟是司儀,弟弟主持儀式聲音低沉,讓人想睡,但案子很多,一個月可接到50、60件。」楊國柱說,有些傳統禮儀社一個月一件案子也沒有,還是可以繼續經營,「沒案子就兼差當師公、幫忙看風水。」當禮儀社不再是主業,擁有法師、道士、看風水技能的傳統業者,靠著兼差、接案等方式,依舊得以另闢一條成功之路。

但他也表示,在強調「經驗傳承」的殯葬產業來說,很容易陷入「以盲導盲、以訛傳訛」困境,例如亡者入葬放在胸前的「照身鏡」,常被說成「照心鏡」;蓋在棺木上的「銘旌」,常被說成「靈旌」。因此,應以學界著手進行教育,制定工作流程SOP,來減少這類的狀況產生。

近年來,殯葬業者的形象逐漸改變,從過去較為保守、忌諱的印象,轉變成一般性質的服務業,也多半不再有歧視、排斥的眼光。但在傳統市場萎縮、年輕人崇尚禮儀簡潔化,及大型禮儀公司多角化經營的打擊之下,傳統禮儀社唯有靠創新轉型,才能重新站穩腳步,力拚翻轉未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