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聊天機器人」 我們真正需要的「EQ AI」

▲輝達(NVIDI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AI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如同《星際大戰》裡的C-3PO 人那般,能夠感知情緒、理解情境並提供個性化幫助。(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在這個充斥著AI聊天機器人的時代,人們似乎逐漸對這類工具感到麻木。ChatGPT、Gemini、Claude 等AI助手能幫助我們撰寫郵件、總結文章或回答各種問題,但這些工具往往更像是華麗的回覆機器,而非真正理解我們的存在。AI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如同《霹靂遊俠》中的「夥計」、《星際大戰》裡的C-3PO 或《星艦迷航記》中的機器人那般,能夠感知情緒、理解情境並提供個性化幫助。但當前的AI技術顯然距離這樣的願景仍有不小的距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仍缺乏情感智慧(EQ) 技術突破刻不容緩

許多用戶都曾是這些AI助手的忠實付費者,見證了它們的進步。但即使記憶功能有所提升,這些機器人仍缺乏真正的情感智慧(EQ)。它們無法完整地融入我們的生活脈絡,更遑論對我們的情緒或長期目標進行有效的感受和認知。現存的AI模式仍停留在任務導向的階段,只能處理特定資訊檢索,而無法提供真正的顛覆性創新。

若我們期望AI從助手進化為「EQ AI」,技術突破顯然刻不容緩。

這使人不禁反思,AI不應僅僅被動回應指令,而應成為能主動察覺我們需求的智慧系統。例如一個真正聰明的AI應該能夠根據用戶的行程表、健康資料甚至心智狀態,主動建議休息或重新安排日程,而非等到我們瀕臨崩潰時才出手相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打破目前AI進化的瓶頸,非侵入式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或許是關鍵技術之一。例如有公司推出能透過測量腦波來評估注意力和專注度的耳機,這些技術不僅能讓AI更了解我們,還能進一步整合至更廣泛的AI生態系統中,從而實現即時適應用戶心理狀態的智慧體驗。

隨著非侵入式的讀取腦波技術逐漸進步,AI將能更精準地分辨壓力導致的低潮與普通的精神倦怠,並針對性地提供幫助。例如AI學習助手可以在感知到用戶腦疲勞時降低教學難度,而心理健康應用程式則能在情緒變化初期就進行提醒,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

▼機器人仍缺乏真正的情感智慧(EQ)。(圖/資料照)

多代理人AI系統 顛覆人與AI共存方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BCI,另一個可能改變未來AI面貌的是「多代理人AI系統」,該系統不依賴單一AI助手,而是讓用戶與多個具備不同技能與個性的AI「人物」互動。例如健身教練AI會從健康資料中分析並提供個性化的建議,而研究助理AI則能處理論文分析或網路搜索。

最具顛覆性的地方在於,這些AI人物能隨著互動逐漸形成記憶、產生觀點,甚至改變核心信念,成為更具人性化的數位夥伴。這種系統在技術上尚處於早期階段,但未來若成功普及,或許將顛覆我們與AI共存的方式。

從聊天機器人到EQ AI,這條路仍需諸多探索。BCI技術、多代理人AI系統以及日益提升的感測器精度,都是朝向這一目標邁進的重要步驟。但真正讓AI成為我們生活夥伴的關鍵,在於技術如何以更負責任的方式推進。

隱私和透明度將成為決定EQ AI的核心因素,當AI能讀取我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時,更要保護用戶資料安全。用戶需要對資料擁有完全的掌控權,並確保AI的運行符合道德標準。

只有這樣,AI才能真正從「命令行工具」進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夥伴。

▼這些AI人物能隨著互動逐漸形成記憶、產生觀點,甚至改變核心信念,成為更具人性化的數位夥伴。(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