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無頷魚化石發現「人類四肢進化」線索 「腹側鰭褶」是關鍵

▲盔甲魚類雙叉苗家魚腹的側鰭褶正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四肢的雛形。(圖/翻攝重慶日報)

▲盔甲魚類雙叉苗家魚腹的側鰭褶正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四肢的雛形。(圖/翻攝重慶日報,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昨(11)日再獲新進展,新發現的無頜魚類——盔甲魚類雙叉苗家魚(Miaojiaaspis dichotomus gen. et sp. nov.)研究成果在《古脊椎動物學報》(Vertebrata Palasiatica)上在線發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慶日報》報導,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礦產資源分院副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陳陽表示,繼靈動土家魚之後,又在雙叉苗家魚中發現了腹側鰭褶的存在,這可能代表著腹側鰭褶在盔甲魚中廣泛存在。而腹側鰭褶正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四肢的雛形。

該研究發現,雙叉苗家魚屬於盔甲魚類中的真盔甲魚類,具有真盔甲魚類典型的細長中背孔與頭甲側線系統排列方式,其頭甲側橫管末端呈現出二分叉的狀態,種名「雙叉」因而得名。

研究團隊發現雙叉苗家魚和2022年登上《自然》(Nature)期刊封面的靈動土家魚(Tujiaaspis vividus)關係密切,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徵。此外,雙叉苗家魚保存了與頭甲相連的部分身體,以及位於身體腹面兩側的成對鰭褶,而盔甲魚的鰭褶最早見於靈動土家魚,盔甲魚成對鰭褶的發現,為脊椎動物成對附肢起源的「鰭褶理論」提供關鍵化石證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土家魚科」已滅絕近4.36億年,由土家魚和苗家魚兩個屬組成,屬名均來自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成為繼「湧洞魚科」後,重慶命名的第二個科級古生物分類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