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亭瑋、盧映慈、丁維瑀/專題報導
太陽能成為商機無限的一項「發展」,出租屋頂當包租公、包租婆,利用閒置空間架設太陽能板,似乎都成一種流行;但太陽能需要大片場地,沒有主人的溼地成了黃金地帶,但又牽涉到環保、生態的議題,再加上太陽能的轉換效率只有20%不到,如何說服「用電大戶」的半導體業者轉型,也是問題之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生能源&溼地的衝突
太陽能除了民間發展,供電命脈台電也是重要角色。身為國營事業、又幾乎是唯一的供電機構,台電承受了各方的壓力、也是期待;台電再生處長陳一成談到新分成2到5期的光電計畫,比起第1期,「現在步伐比較大,速度也比較快,又密集。」策略上的變動調整,其實跟蔡政府推動的2025年非核家園有著緊密關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98年開始第1期、今年邁入第3期,140多公頃的彰工火力電廠改為太陽光電,預計裝置容量100萬瓩電;第4期還推出「水上漂」計畫,跟自來水公司合作、在水庫水面架設太陽能板,似乎是陸地、水上都緊抓住發電的機會。
至於預計年底推行的第5期計畫,則希望承租250公頃的台南鹽灘地,「這邊很久沒有曬鹽、發電量有望比第3期還要大。」
然而,再生能源要「衝進度」,利用鹽灘地發展光電,不免被環保團體抗議會影響生態,但要迎向非核家園的雙贏目標,只有不斷溝通與包容。陳一成表示,光電計畫第5期在台南鹽灘地,會提供緩衝區,保留原始地貌,甚至建設看台,「從高處觀看整個風景。鳥類也有機會親近水塘。」藉此吸引遊客,讓觀光也能互利。
「生態考量,是台電在篩選太陽光電場的重要依據,我們會剔除高度敏感的地方。」陳一成表示,國家都有做完整調查,會避開對溼地、鳥類棲息有重大影響的區塊,400多公頃的土地在切開鳥類群聚的點後,只剩下250公頃發電;但儘管說明會「盡量不影響生態」,不少愛鳥人士依舊不是很相信,他強調,「不會去改變原先的地貌,盡可能保留一開始的景觀。」就算因此要花費一些成本,「能和生態共容、並存,這都是值得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太陽能變成「全民運動」,經濟部能源局推動的「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中,民眾也可以用較優惠的價格售電給台電,外界質疑「這樣台電不會虧損嗎」?陳一成說,其實再生能源基金會有補貼,「就是要讓民眾有利可圖,刺激太陽光電。」而現在的模組大多數品質都不錯,表面有防塵的處理,下點小雨就能沖走,很適合家裡裝,「即使有一些灰塵,它的能源轉換效率也不會差很多,對整體發電影響不大。」
不過,被認為是「看天吃飯」的太陽光電,若是颱風來襲時,又該怎麼辦?陳一成並沒有太多擔憂,他希望業者可以加強結構安全,設計要達到某個水準,「不能為了節省成本,做一些簡單的支撐,颱風來就血本無歸。」唯有把安全擺在首位,才不會發生大風來、連屋頂都吹走的慘案。
最大的敵人是政府?
雖然在台電的努力下,太陽光電看似不斷向前走,但依舊有它的發展困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坦言,政府機關其實是最大的問題,因為人民在程序上經常「卡關」,她舉例,申請太陽能板用屋頂種電,很常第一關就被打槍,像台灣違建的鐵皮屋頂就先被駁回,「但是,我們要蓋太陽能板,一定要把它當作建築嗎?」
雖然蔡政府上任後多次宣導再生能源,太陽光電占比也比過往國民黨執政時要來的高,但人民的凝聚似乎還很缺乏。放眼望去,一堆的鐵皮屋既不美觀、底下又十分炎熱,但只因為它不合法就不能利用,「台灣違建問題幾十年沒解決,現在只是把自己卡死。」太陽光電就像陷在死胡同裡,沒有人想改變,沒有人想到未來。
「理論上,那不是不能解決,只是要思考,如何成為雙贏。」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5月到布袋鹽田開座談會,討論如何減低太陽光電對溼地生態多樣性、物種的衝擊,高茹萍提出建議,野鳥也怕熱,鹽灘地裝一半太陽能板、留一半給生態,不但為動物提供遮蔽物還結合旅遊觀光。她回憶前幾年去沖繩玩,炎熱的天氣下,太陽能板不僅降溫還可以發電吹冷氣,吃著冰淇淋又逛果園,就是打開想像的實例。
高茹萍說,當地民眾其實是期待太陽光電的,但彼此都有各自的疑慮,又變成卡關,「他們沒看到農民的窮困,沒看到就業機會,對太陽光電也沒有太多想像。」如果政府能設置一個綠能光電水鳥保護區,讓「不見得只想做農業」的青年願意回鄉,輔導他們賣電賺錢,並媒合在地農友,其中扮演協調的角色,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需要更多耐心與對話。
德國2023年非核,台灣?
回想起815大停電,不少人擔心,下一次又會發生怎麼樣的黑暗?高茹萍舉德國為例,他們經過車諾比核災的恐懼,又看到福島核災後,紛紛上街抗議核電,人民意志堅定,要成立自己的公民電廠,「他們不想再等政府,不然小孩都長大了。」
原訂在2030年非核家園的目標,德國現在已經提早到2022年,他們的電力分散,賣電給政府又保證收購20年,人民覺得有利可圖,自然就會去找好的太陽能板,自己用心維護,不像台灣的資源握在獨大的台電中,如果能學習德國,「每個地方都有電,都是自己的主人,你還怕不怕缺電?」曾遊學德國的高茹萍認為,德國的太陽與風都沒有台灣那麼好,但他們公民意識強烈,台灣更應該把握老天給予的資源,
「再生能源帶給我們下一代很多的希望。我現在如果聽到今年又限電,已經不會害怕了,因為我們有新的出路。」高茹萍說,台灣有98%的能源都來自進口,這個數字本應該讓人感到詫異,卻少有人真正了解。如何帶來更多的「能源自主性」,走出國營事業以外的選擇。政府要大力宣導,建立友善的平台外,人民也應該要有共識,或許對未來有更多的關懷,對環境有更多展望,用「愛」來影響發電,就不再只是空話。
除了太陽能,還有嗎?
但在「太陽能」已經變成國家政策,甚至有種「政治正確」的立場時,「用電大戶」的半導體業卻抱持反對的立場。神祐企業總經理盧俊宏以前是台灣應用材料的資深經理,對半導體產業十分熟悉,他說,台灣有80%的電耗能都是工業用電,推動台灣產業發展的高科技、半導體尤其高耗能,「比起開源,節流才是更快的」。
「比起省那一點冷氣錢,不如先解決高科技的用電問題」,盧俊宏說,台灣有80%的電耗能都是工業用電,像台積電就是用電大戶之一,「高科技設備的耗能都非常恐怖,特別是一些舊設計,在形式電源間的轉換效率有時甚至不到40%,但新技術可以提升到80%」,一半的電就可以達到同樣的產出需求,「能節省下來的等同可以『少開發的量』」,比起太陽能不到20%的轉換率,政府應多加鼓勵推廣。
另外,太陽能並不是表面上那麼環保,最重要的組件多晶硅電池生產時會產生大量四氯硅烷 (SiCl4)的劇毒污水,其他部分也含有鉛、鎘等重金屬,20年使用壽命後一樣有廢料問題;雖然現在歐洲已有技術回收、重用95%廢料,但歐盟中生產商必須負起回收廢舊品的責任,台灣並沒有相關的法規、制度。盧俊宏說,「核電廠是目前看起來最環保、以台灣技術來說最安全的發電了」。
因為轉換率差、傳輸耗損高,太陽能目前最好的運用方式是「自產自用」,先從小型的太陽能住宅、辦公樓或社區開始,但法令有沒有辦法強制規定建材乃至於設計都要符合節能規範、否則不准興建?房價會不會被建商提高?加上16~18%的轉換率,盧俊宏說,根本不划算;「製造成本高、過程耗能、汙染,要發電多久才能回收?除非大家願意撐過這段時間,把量做出來、價格自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