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課審大會15日討論推薦選文,目前下降到15篇,研修小組提出的草案中,14篇是原本20篇核心選文的內容,第15篇則是台灣雲林才女張李德和的作品〈畫菊自序〉,連同〈勸和論〉、〈台灣通史序〉2篇,台灣文學共佔1/5。不過張李德和在日治時期曾改過日姓,也讓人質疑「走了中村櫻溪,又來台皮日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李德和原名李德和,出身雲林西螺,後來嫁給嘉義名門張錦燦、冠上夫姓,當時有「詩、詞、書、畫、琴、棋、絲繡七絕」的稱譽,在藝文界也是具有影響力的作家,也創立不少創立不少文藝聚會和結社;不過她在日治時期改姓為長谷川,雖然是時代的關係,但有網友認為「沒有其他人可以選嗎?偏偏要來一個有爭議的?」
15篇選文的標準訂定,必須包含不同文類、本土素材,原則上每個時代最多3篇,並必須符合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精神,目前15篇分為先秦、漢魏六朝、唐宋、明清、台灣等5個時期,也有史傳散文、上書、詩序、賦、小說、議論、抒情等;不過課審會上有許多委員認為還可以再討論,像是〈台灣通史序〉的「開山撫番」,就不太符合原住民精神,還有〈諫逐客書〉及〈鴻門宴〉提到的國與國關係,是否適合現代來用,也必須再釐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台灣通史序〉向來受到出版社、高中老師認為,是少數能完整呈現渡海來台過程的文章,應該「不要扯到政治」,但可以教導學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番」這個曾被大量指稱原住民的語詞;有中文系的學生表示,「就像抽菸不好,所以卡通都要打馬賽克,如果會覺得荒謬,那文章中刻意去避開『番』,也是很好笑的,假裝不存在並不是尊重。」
至於張李德和的〈畫菊自序〉,由於是女性作家,又經歷過清末、日治、光復等過程,生平很適合當成台灣文學發展前期的介紹例子,又能呈現多數是男性的文學史中的不同觀點,兩派倒是沒什麼意見的通過;但有網友表示,之前中村櫻溪就因為日本人的身分,鬧出「課綱媚日」的風波,「幹嘛不選個政治正確點的」,不過其他人認為,張李德和畢竟是台灣人,雖然在日本教育下長大,但這也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還有委員建議,現在教育前線有許多老師觀念不足、分析反思能力不足,這些「刻板印象」的文章不確定能不能正確引導到「理性眼光」,如果真的不想放棄這些選文,就要進行老師間的再教育,不然「很可能讓原住民學生被笑『番』」;有高中生表示,同學之間如果愛鬧,就算知道那是歧視性話語,還是會用這些詞來「嗆人」,原住民同學也真的被嗆過「番」,但對方沒生氣,不過他自己是聽了很不舒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5篇選文
先秦:燭之武退秦師(記敘),諫逐客書(應用議論),大同與小康(說明)。
漢魏六朝:鴻門宴(記敘),出師表(抒情應用),桃花源記(記敘)。
唐宋:師說(說明議論),赤壁賦(記敘抒情議論,辭賦類),虬髯客傳(文言小說)。
明清:項脊軒志(抒情記敘),晚遊六橋待月記(記敘),勞山道士(文言小說類)。
台灣題材:勸和論(議論),臺灣通史序(記敘說明),畫菊自序(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