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保存再生領頭羊 台南歷史老屋政策5年成果豐碩

▲台南市文化局指出,台南市是老屋保存再生領頭羊,台南歷史老屋政策5年成果豐碩。(圖/市府提供)

▲台南市文化局指出,台南市是老屋保存再生領頭羊,台南歷史老屋政策5年成果豐碩。(圖/市府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1999年8月28日,財團法人古都文化保存基金會正式成立,宣告台灣對老屋觀念產生典範轉移,此後保存再生風潮從台南擴散,在全國持續發燒。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歷經長達十餘年的民間醞釀,台南市政府於2012年領先制定《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接續研訂相關補助辦法,並於2013年推出台南市歷史老屋補助政策,鼓勵未具有文化資產身份、但具有歷史價值的台南老屋進行保存、再利用。

該項補助政策吸引各地方政府前來取經,進而影響了嘉義、高雄、彰化、新竹、台中等縣市,陸續推出不同的老屋補助策略。文化部認同這項政策推動的效益,也於106年起開始推動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

台南老屋補助政策的核心精神,是支持民眾整修老屋,讓市區閒置多年的老屋能夠重生,同時能吸引新的活力進入歷史街區,振興沉寂多時的老街區。補助的類型概分為建物整修、文化經營及教育推廣等三大類,5年來共已核定137件提案,補助超過2300萬元,老屋再生的成功案例近80處,帶動民間投入老屋整修活化1.4億元。

文化局表示,在每年僅500萬左右的預算下,5年來所達成效益已超乎原先預估,
老屋價值已獲得市民普遍認同,其在街區中的角色也日顯重要。目前已有許多歷史街區中的老屋經營者彼此串聯、組織,除了經營自身空間,也開始注意到街區內公共環境的改善與提升議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執行台南歷史老屋補助計畫的「好舊。好」輔導團隊表示,許多老屋補助案例都有艱辛勵志的故事,其中「小南園子」的經營者劉小姐來自臺北,2013到2015年整修期間,她每周往返兩地,每個工項、每樣材料都親自學習、瞭解後才施作,
開幕後更經常舉辦有趣的免費活動、講座,憑藉著熱情持續營運至今;而「六甲居廣居」則是目前市府老屋補助政策中,最具文化資產價值潛力的個案,陳家後代集結家族之力,將建於1930年的四合院祖厝整修完成後,以祖厝建造者、昔六甲公學校退休校長陳天賜為名,成立「陳天賜文化協會」,在祖厝內進行各式文化推廣活動,為六甲地區散播文化種子。

本計畫主持人、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的曾憲嫻副教授認為,老屋是某種時空的凝視,與現代建築有完全不同的氣質,因應現代生活的使用需求,不少案例融合新舊材料、深具特色。

例如「曉房子設計工作室」便是幾位成大建築系畢業生,在最小幅度的老屋整修下,巧妙地把現代材料融入老屋之中;「米寓」則在復舊木作與水泥瓦屋頂中加入透明採光罩,改善早期街屋普遍採光不足的缺點;「響響」則是歷史街區內的音樂盒,經營者將老屋整修做為小型音樂表演空間,經常性舉辦音樂發表會,讓信義街更增添人文藝術氣息。

台南市的老屋補助政策之所以能成功,官學密切合作溝通的強大專業後盾是一大因素,除了市府文化局每年的補助款支援外,曾憲嫻副教授帶領的「好舊。好」輔導團隊實地走訪每個案例,提供修繕經驗分享、技術指導等協助,也讓有志於再現老屋風華的屋主減輕修復技術上所面臨的壓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南市做為老屋補助政策的先驅者,5年來成果豐碩,也持續將案例介紹建置於「好舊。好」網站(https://oldisgood.tainan.gov.tw),提供有興趣瞭解或投入的國人參考。市府也期望在台南城市歷史400周年時(2024年),能夠達成300處台南老屋再生案例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