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計劃,也被稱為「人造太陽」計劃,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僅次於國際太空站的大科學工程計劃。中國在過去10年投入人民幣約40億元(台幣181億元),在研究成果上取得國際領先地位。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28日表示,將繼續推動ITER計畫的實施,不斷提升中國在核聚變能源領域的研發能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是中國加入「人造太陽」計劃10周年,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28日在出席「ITER十年,回顧與展望」會議時表示,中國將繼續推動ITER計劃的實施,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加強國際合作,貢獻「中國智慧」,使中國核聚變能源研究創新能力整體進入世界前列。此次會議,國際聚變界討論並將簽署《北京宣言》,定義聚變能研究發展的目的與加強合作,並達成解決世界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最終目的。
萬鋼在會議中表示,「ITER計劃的實施是一個平等參與、互利共贏、共同進步的國際大科學工程『範例』」,中國要盡最大努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平利用核能和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的智慧與方案。此外,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國聚變界已提出後ITER時代方案,完成了中國磁約束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的概念設計。
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計劃(ITER)目的是透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發電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由於受控核聚變獲得能量原理與太陽釋放光熱相同,故被稱「人造太陽」。ITER計劃對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在多邊國際合作中佔據重要地位,由中國、歐盟、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和印度7方共同展開研究。
核聚變能源計畫執行中心總監潘傳紅表示,「關於人造太陽的科研目前仍處於工程建設階段」,根據ITER計畫的部署,2007年至2025年為建造階段;2026年至2037年為運行階段;2037年至2042年為去活化階段;預計在2050年左右,可以實現核聚變能商業應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天然能源逐漸枯竭的情況下,尋找無汙染、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各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核融合曾被視為解決能源危機的答案,而在未來數10年中,再生能源可能會更蓬勃發展。舉例來說,這5年來太陽能面板的成本已下降62%,風力發電也有越來越便宜的趨勢。
國際能源署(IEA)再生能源部門負責人佛蘭寇(Paolo Frankl)表示,「技術上來說一套電力系統現在已經能百分之百依賴再生能源,甚至只靠風力和陽光就足夠,但支持ITER計劃的各國政府仍應堅持到底,畢竟地球並沒有太大本錢可以選擇放棄哪個充足的電力來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擔任ITER計劃負責人的法國化學家畢格特(Bernard Bigot)則表示,「可以只靠太陽能過日子只是個美夢,我們還是需要可靠的能源供應。如果沒有基本負載的能源,再生能源就無法運作,除非大家想回到沒有資源可用時就一切停擺的時代」。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