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斗衛星導航起步晚 聯合GPS信號準確性更高

▲北斗衛星系統預計2020年提供全球服務。(圖/翻攝自新華網)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與GPS簽屬聯合聲明。(圖/翻攝自新華網,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美雙方在12月初簽署了《北斗與GPS信號兼容與互操作聯合聲明》,2大衛星導航系統將實現民用信號相互操作。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副主任盧曉春表示,雖然北斗起步晚,但這個協議的簽署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優質、便捷的服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聲明中還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GP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國際電聯框架下實現射頻兼容,2個系統民用信號B1C和L1C實現互操作,用戶可以同時使用民用信號,無需增加成本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盧曉春說到,根據衛星導航系統的工作原理,接收機需要同時看到至少4顆導航衛星,才能實現定位;如果只有使用單一導航系統,可能在某一區域上空衛星數量有限,所以一旦接收機與某顆衛星斷開聯繫,會影響定位的持續性。他還說到,北斗與GPS實現互操作以後,用戶用1台接收機能同時接收2個系統的衛星信號,如GPS衛星數量不夠的話,還有北斗衛星可以輔助,定位的穩定性和精度會更高。

據了解,中國目前也在推動北斗與俄國格洛納斯系統的兼容互操作,已進行多次會談,反映都良好,不管從用戶需求還是衛星導航系統發展來看,攜手合作是大勢所趨。盧曉春提及,除了信號,衛星導航係統之間的兼容協調還包括很多方面。

▲北斗衛星日前也有與俄國的格洛納斯衛星進行合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盧曉春表示,國際電聯規定衛星導航的頻率必須在L波段一個有限範圍內,在衛星導航係統發展初期,GPS原本一家獨大,佔據了大部分頻段;格洛納斯也佔用了一部分,然而北斗起步比較晚,所剩頻率資源極為有限,需要按照國際電聯的規則,和先到的協商。中國與美國在2015年年底達成共識,在GPS發送信號的頻段內,北斗可以在不構成影響的前提下共用頻率資源。

聯合國在2006年成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目的就是協調各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性和互通性的問題,促進合作發展,也因此,基於這個平臺,北斗積極與其他導航系統展開合作。

盧曉春還有說到,北斗和GPS將在2018年1月進行第3次會談,繼續推動雙方的合作,「為此,已經成立了4個工作組,分別負責兼容與互操作、星基增強、服務性能的監測評估以及應用等方面。」她更補充提到,如果有新的合作意向和方向,也會繼續跟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