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小兒一句話照見媽媽心的不安(圖/視覺中國CFP,下同)
作者:洪美鈴
摘自:寶瓶文化 《還是喜歡當媽媽: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
●精選書摘
一早,老三到處找他的鉛筆盒,每隔一兩分鐘就跑來問我同一句話:「我的鉛筆盒呢?我的鉛筆盒呢?我昨天明明放桌子上啊!我的鉛筆盒呢?」天啊!日復一日忙亂的早晨,可沒準備加上「找鉛筆盒」的新任務。手邊忙著,嘴上唸他:「我不知道。誰叫你亂丟?自己去找,書包翻一下……」找不到又來,我只好再說:「吼!去遊戲區看看有沒有啦!」不成又來,我回:「媽媽怎麼會知道在哪?房間找一下!」就這樣,折騰了好一會兒。
哥哥們倒是覺得有趣,當成遊戲一樣,媽媽指令一出,老大就呼叫老二與妹妹支援。一群小孩衝過來衝過去,快轉來看應該很有趣,像是名為《鉛筆盒躲貓貓》的舞台劇。遊戲稍微沖淡了老三的懊惱。可是直到要出門上學了,還是沒找著,他哇哇哭了,叫著:「老師說要帶鉛筆盒,我沒帶就不能去了!」我下意識地接話,說:「那是哥哥一定要帶,小班不用啦!」
「要帶啦!如果小班不用帶鉛筆盒,那為什麼妹妹……小班,她沒有,妳還要幫她準備?」他雖然正在哭鬧,卻還有清楚的腦袋回我。有對照,有比較,有假設,有質疑──對一個四歲半的孩子而言,這算是相當高級的辯論運作了吧!
身為媽媽,儘管覺得自己的權威感和生活的便利性被阻撓了,還是不得不佩服與接受他的認知系統運作得相當不錯,在情緒哭鬧的狀態下,可以用這樣一句話堵住媽媽,逼著我去正視自己總是想要「糊弄帶過」的意圖。
因為堵住,才逼著我停下來,然後發現自己的糊弄,是為了慣性地追時間與逃開麻煩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見自己的焦急
「禪宗二祖」慧可昔日向達摩祖師求法時,說:「我心不安。」達摩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幫你安。」慧可答:「心在哪裡?我找不到。」達摩祖師則應:「你的心,我已經幫你安了。」
我的四歲小兒,倒是照見了我心的不安。心看不見、也找不到,但可察覺到自己的不安處,也就是找到我那習性中容易著急的心了。
每個人的習性不同,在意的點也不一樣,有些人在意整潔,有些人對於失誤、疏漏無法放過。對我來說,「時間」就是我的罩門,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猛看錶的兔子,總是喊著:「來不及了!來不及了!」這次,當孩子對謹遵師命的焦慮,撞上我對準時的焦慮,鬼打牆只是剛好而已。
接住這些發現後,一笑置之,我才開始分辨自己到底在急什麼、逃什麼:害怕孩子哭鬧不休?害怕孩子無限上綱地拒絕上學?害怕耗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害怕……。然而,當我陷在自己的習性與害怕中,哪有多餘的空間處理孩子的習性與害怕?而且說實話,我努力安撫的只是自己滿滿的害怕與不安,又與眼前的娃兒何干呢?
●●●●
先把我的部分看完放旁邊,才能空出自己的心來面對老三,去回應他心中的不安。我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說:「我知道你怕老師罵。不怕,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如果你不哭,好好告訴老師,老師也會明白。」見他冷靜了點,我更緩慢、更堅定,一字一句地說:「我─們─現─在─要─上─學─了,鉛─筆─盒─回─來─再─找。你聽懂了嗎?」
只問聽懂了沒,不是問好不好,是為了「強迫選擇」,他只能點頭和回答「懂」。老三點點頭,牽起我的手出門了。還好,只多花了四分鐘。(唉!抬頭看時鐘,表示我又切回去追時間的我了……)
*留一份寬容,給自己,也給孩子
「若孩子還是持續哭鬧呢?」朋友問。我的心機重,要不糊弄地達到目的,方法還很多,應對這些孩子們堪稱足夠。如果自己可以不著急了,就持續而堅定地複述同一句話。
孩子若始終不買單,也許他在意的點就不是老師了。雖然還是猜不到他的心想要些什麼,但至少會清楚孩子此時的內在就如同我們被不安充塞一樣,混亂,無法言說。
我們就先騰空自己的心吧!
接著,抱抱他,話不用多,短短回應一句「媽媽知道你不開心」就好。不需在語言上著墨或預告自己要怎麼做。在孩子情緒暫緩時,直接牽起他的手,以行動來引導他離開膠著。這是一種直接面對孩子的姿態,而他將會在等待與連結的行動中,體驗到如何漸漸安穩下來。
只是,當個聰明機伶的媽媽容易,要成為自在、真實的媽媽卻非常困難。尤其孩子一年一年長出了自己的個性,我猜錯或解讀錯誤的次數,有時比猜對還多。方法和技巧可以透過學習變得熟練,但最困難的是,遇到狀況時,如何提醒自己從資料庫中把它們提取出來?
我那滿載著習性與焦慮的心啊!如何能不順著自己的習性而走?是否能夠停下來,去消化或框住自己的不安?是否能在心中騰出空間,接納孩子的狀態?
也許當我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綽綽有餘」。
小孩劇場〈腦袋破洞〉
妹妹問老三:「你記得老師說明天要穿短袖運動服嗎?」
老三:「不記得,因為我的腦袋破個洞啊!怎麼會記得?」這種比喻虧你說得如此自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大在旁邊整理亂七八糟的書包,喜孜孜地笑著叫我:「媽媽,你看,我找到了,都忘記我有這四個擦布!」你的快樂建築在媽媽的虛脫上。
老三對妹妹說:「妳看,哥哥的腦袋也破洞。」這倒是真的……
妹妹:「他是沒有腦袋吧!」
★本文經寶瓶文化授權,摘自《還是喜歡當媽媽: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
★她,是心理師,職業婦女,也是兩對雙胞胎的媽!心理師媽媽理性、柔軟兼具的獨白與內省,給所有媽媽一份不完美的勇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您有滿腹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出來嗎?《ETtoday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灌溉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更多孕兒、婆媳、婚姻相關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等),歡迎加入「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唸」臉書社團一起交流討論,也歡迎大家秀出任何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跟臉友分享。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