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一位37歲,從事建築業的男子,無慢性病史,有飲酒、嚼檳榔的習慣,因持續腹脹數月,雙下肢水腫,求助於郭綜合醫院腸胃科門診,檢查發現有肋膜積水、腹水,電腦斷層發現腹膜增厚及結節狀增生,經採腹膜病理切片發現,竟罹患腹部結核,歷經9個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病患臨床狀況改善,肋膜積水、腹水消失,腹膜增厚現象消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感染內科黃千芳醫師指出,該名患者腹膜病理切片發現典型的結核性肉芽腫(tuberculous granuloma),即結核結節(tuberculous nodule),該結節的中央為乾酪樣壞死,周圍伴有增生的上皮樣細胞和朗漢斯多核巨細胞(langhans multinucleate giant cell),並伴有淋巴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圍繞。
腹膜切片檢體,經過多次抗酸性染色後,發現有抗酸性染色陽性細菌,高度懷疑患者為腹部結核菌感染,後來病患的痰液、肋膜積水、腹水與腹膜組織培養都長出肺結核菌,證實是患有係肺結核合併肋結核及腹部結核病,歷經9個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病患肋膜積水、腹水消失,腹膜增厚現象消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千芳醫師說,台灣是世界上肺結核菌感染高盛行區之一,在疾管署努力下,肺結核防治成效,有目共睹。肺結核菌感染,除了常聽到的感染肺部為主之外,也會感染肺部以外的器官,通稱為肺外結核。其中包含:全身散佈性的粟粒性結核、感染淋巴結、肋膜、泌尿生殖道生殖道、骨格、腦部、腹部、腸及心包膜..等等部位。肺結核與肺外結核在台灣的發生率大約是9:1。
郭綜合醫院院內統計,自民國97年至106年,一共照顧了約500位結核菌感染病患,其中有38位為肺外結核病患,腹部含腸胃道結核共有5位,其中有2位是由腹水結核菌培養陽性而證實。
腹部結核,是結核菌侵犯腹部的任何器官,包含:胃部、肝臟、腸道及腹膜。腸胃道結核,常以腹部疼痛與腸道阻塞表現,與腫瘤困難區分;結核性腹膜炎的臨床症狀,以腹水(93%)、腹痛(73%)、發燒(58%)、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為主。在診斷上,有一定難度,需要依賴腹部電腦斷層、腹水檢查、腹水或組織的嗜酸性染色及結核菌培養、組織病理切片檢查,來找尋結核菌感染的蛛絲馬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國外文獻資料統計,腹部結核約有15至25%合併有肺結核感染。因此,肺外結核的病患,仍需做肺部X光及痰液檢查,一旦高度懷疑為結核菌感染,應及早使用抗結核菌藥物治療,治療時間需要6至9個月,神經性結核約要治療12月。治療期間,應特別注意是否有藥物過敏現象,還需要配合追蹤藥物副作用及定期抽血檢測,追蹤血球相變化、肝臟功能、腎臟功能、尿酸指數、黃疸指數,以及視力檢查。
服藥期間,鼓勵參加都治計畫,由都治關懷員至家中,執行確實服藥、關心藥物副作用等等服務。除了自身治療,密切接觸的親友,也應該配合接觸者追蹤,由各地衛生所,發出接觸者追蹤單,至醫院接受肺結核感染相關評估。
黃千芳醫師強調,肺結核菌感染,無論是肺結核或者肺外結核,藥物治療成效好,患者一定要好好配合做好完整治療,不可中斷以免治療無效,甚至結核菌產生抗藥性,而難以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