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俊豪/海南報導
同樣在「瓊台小吃街」擺攤,去年七月從台北到海南海口的小夫妻阿育和貝貝,離家創業才剛滿一年,至今還在為「生存」而努力。採訪時,他們談到西進創業的感受,兩人不諱言,如果可以再做一次決定,「不會選擇過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丈夫阿育在台灣是港點師傅,妻子貝貝則擁有吧台工作經歷,照理來說,兩人都是「餐飲業老兵」,擺攤應該不成問題,但回顧他們的創業路,用大陸用語「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來形容,可以說再適合不過。
要到海南創業其實是阿育的決定。他指出,去年五月曾到小吃街「場勘」,當時被滿滿得人潮「嚇到」,認為有這樣的遊客支撐「一定沒問題」,因此兩個月後,帶著30萬台幣的資金登陸創業。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阿育回憶,經過一個月的準備,他們的店在去年八月正式營業,雖然有暑假的人潮,但白天氣溫太高,小吃街幾乎看不到人,意味著白天沒生意可做;後來到了11月,還連下半個月的雨,「賺得錢都不夠付租金」,一直到進入海南的旅遊旺季冬季,生意才逐漸好轉。
阿育指出,12月開始,攤位一個月的營業額可以超過四萬人民幣,讓他們在過年前把貸款的資金還完。原本以為生意就此上軌道,過完年後,人潮卻又開始變少,營業額一天一天往下掉,五、六月份的時候,有時「一天才賺幾百元人民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對人潮的掌握不足,「產品」也是他們打退堂鼓的因素之一。貝貝表示,剛開始賣的可麗餅,對當地人而言「非常陌生」,而且當地消費者對於不熟悉、沒看過的產品「不會買單」,一直到後來改做「港式雞蛋仔」,並加入水果和冰淇淋等,才慢慢有人接受。
貝貝指出,對食品安全的堅持更讓他們吃足苦頭。店裡的麵粉、牛奶都挑大廠牌,配方也自己做,不僅工作量增加,成本也跟著提高,別人賣10元人民幣,他們得賣到15元,但對消費者而言,「品質」看不到也吃不到,「價差」卻很有感。
經過一年的打拚,考量整體收入、工作的勞累和生活問題等,兩人其實已經興起放棄的念頭。阿育認為,自己當初「太天真」,看到滿滿的人潮就貿然西進,前陣子合約快到,已經決定收攤回台北找工作,但在熟客鼓勵下,決定再給兩人一年時間。而和他共租一個攤位的另一位台灣青年,早已在六月份回台。
至於大陸今年二月公布「惠台31條」,後續許多省市也紛紛加碼,類似的「利多」會不會讓他們改變主意?阿育表示,就兩人的經驗來說,光是「租屋」的補貼就能減輕很多壓力,但政策落實需要時間,就怕兩人等不到那時候,便已經回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