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俊豪/貴州報導
位在貴州平塘縣的「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電波望遠鏡,直徑達500公尺,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2016年完工後,雖曾對台灣媒體開放,但都僅止於在山頂觀景台「遠觀」。《ETtoday新聞雲》最近受邀前往採訪,不但順利進入管制區,還拍攝到「天眼」諸多細節,揭開其神秘面紗。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一睹「中國天眼」的真實面貌,記者提前一天進駐「天文基地」。然而,晚上搭乘大巴車抵達山腳下的檢查哨時,手機已沒有訊號。原來,擔心手機干擾電波望遠鏡觀測,以「天眼」為中心,方圓五公里內全接收不到訊號。
「天文基地」其實就是中國國家天文台的科學家、研究員和工程人員在天眼的「家」。有別於外界對宿舍的印象,天文基地外牆以原木柵欄造型為主,乍看之下,很有日式「無印風」。從空中鳥瞰,整體建築造型像是英文字母「A」,讓人有種住進「復仇者聯盟」總部的錯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員工宿舍步行大約15分鐘的路程,「中國天眼」便出現在眼前。在研究員的帶領下,記者從工程人員進出的小門,正式進入「天眼」的主體。狹窄的走道,兩名成人若迎面走來,必須錯身才能通過,半鏤空的走道,有「懼高症」的人必須「慎入」。
「中國天眼」原本被稱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也就是直徑500公尺的單口電波望遠鏡(The Five-hundred-metre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Telescope),簡稱「FAST」。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後,在公文中提及「中國天眼」四個字,便成為它的另一個名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會將「中國天眼」設在貴州,看上的就是這裡的地理優勢。中國天眼總工藝師王啟明表示,當地丘陵環繞形成天然窪地,有利於打造望遠鏡的球面,對環境破壞也比其他候選位置小;加上貴州的氣候優勢,不會過熱也不下雪,也鮮少大風,能大大降低氣候因素對觀測帶來的影響。
當初建造時,天眼周邊共65個村莊、9910名住戶被要求遷離,只為了打造良好的「電波環境」,甚至嚴格到所有在園區內使用的電子儀器都需經過檢測,確認不會影響觀測才能使用。像是電腦和電梯,影響程度小;而電視、跑步機等,則必須在「天眼」沒有運作時才能開啟。
此外,天文基地裡的研究員也都沒有辦法使用手機,並且特定區域才開放無線網路。至於遊客前往觀景台,也得先交出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如電波錶和相機,由於手機在沒有訊號的情況下會「自動搜尋」,若有人偷偷夾帶,便會被監測到。
「中國天眼」竣工後,成功擠下「阿雷西博(Arecibo)」成為全球最大的單口望遠鏡,據陸媒報導,這讓天眼發現中子星的機率增加1倍、發現外星文明的機率提高5至10倍。至於是否真的有外星文明?中國天眼總工藝師王啟明語帶保留,表示前陣子發現幾個「類地星」,不能證實有沒有外星生命,但也「不能說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