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仍在審議當中,但歷史科課程採分域架構被質疑是刻意去「中國化」。對此,行政院長賴清德22日則是力挺新課綱,他說未來台灣課綱更有世界觀,而不是只從中國大陸角度看台灣歷史,「未來台灣課綱是立體的歷史」。
紐西蘭毛利族Ngāti Manu部落青少年22日來台文化尋根,第一站先到行政院拜會賴清德,並感謝從中牽線的發言人Kolas Yotaka,並帶來多段毛利族傳統舞蹈,展現毛利族特有文化,也讓Kolas感動地淚灑行政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賴清德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則指出,毛利族的孩子認為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因此來台灣尋根,他說,這是台灣最早的原住民文化,隨後的中國大陸文化、荷西文化、日本文化,乃至戰後影響台灣的西方文化,都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他以此力挺新課綱,表示「新的課綱只有含括,沒有排除,也沒有所謂去中國化的問題;中國文化也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現在已經是這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二年國教課審會審議大會日前針對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進行審議,2大重點為領域課綱納入轉型正義的內容、歷史科課程採分域架構,未來台灣史、中國史、東亞史和世界史會融合在一起,不以區域劃分,遭外界質疑是去中國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賴清德則指出,過去歷史教學看到的只是一個側面、一半的故事,讓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不夠立體,跟今天生活的脈絡是斷裂的,但新的歷史教學要讓學生看到故事全貌,對過去有完整的理解,才能更清晰的認識現在,他舉台南的大人物「開台聖王」鄭成功為例,說過去只有從大陸史觀去看,認為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但若從日本人角度來看,鄭成功是中日混血,日本跟中國的跨國生命經驗代表;從荷蘭人角度的話則是Coxinga(荷蘭語的「國姓爺」),是武裝海商的霸主。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從原住民角度來看,賴清德表示,原住民認為鄭成功經營台灣時候,對原住民有很多不公平和傷害人權的行為,不斷要求移走台南火車站前的鄭成功銅像,「要了解歷史的複雜性,才能清楚看懂如今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多元角色」,他強調台灣是多民族國家,看待台灣的時候,的確應該要有世界觀,更立體、更全面,更直指未來台灣課綱是立體、完整的歷史更有世界觀,而別只從中國大陸角度看台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