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港珠澳大橋開通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串聯三地經濟圈」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串聯港珠澳三地、世界規模最大的「港珠澳大橋」23日舉行開通儀式,從最初醞釀建設到如今完工通車,歷經35年歲月;未來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僅需30分鐘的車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指出,跨海大橋的完工,象徵大陸由橋樑建設大國或交通建設大國邁入強國之列,預計將為區內經濟帶來幾十萬億人民幣的經濟效益。

▲港珠澳大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港珠澳大橋起點從香港國際機場的人工島出發,在海上一路延伸,再以單Y形分岔,連接珠海洪灣和澳門口岸兩個終點;擁有設計壽命120年、16級颱風抗風能力,就算遇上9月襲擊香港的山竹颱風,依舊安然無恙。

總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後,縮短香港到珠海澳門距離,過去來往兩地需繞道東莞虎門大橋,車程在3小時左右,走水路搭高速客輪也需要1小時,現在跨海大橋開通,香港到珠海澳門開車僅需30分鐘的車程;珠海到香港國際機場車程也從4小時縮至45分鐘,珠海到葵湧貨櫃碼頭開車擺脫過去得花3.5小時,現在只需要1小時就能抵達目的地。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圖/視覺中國)

人工島建造是大橋工程的另一項難點,建築工程採用「搭積木」作法,預製填海所用的鋼圓筒,這些鋼圓筒直徑22公尺、高50多公尺,從上海建造完成後,由水路運往香港,深插海床面下30公尺深,建造成人工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搭積木」做法還應用在港珠澳大橋的「島隧工程」,作為世界首例在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沉管先是在珠海牛頭島預製,然後運往海邊,工程團隊在水下近50公尺處建造沉管隧道,全長6.7公里,由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組成,每管節長180公尺,重達8萬噸,排水量超過一艘航母,達7萬5000噸。

▼港珠澳大橋抗風能力一度成為建造難題。(圖/中新社)

島隧工程在沉管結構、製造工藝、接頭方案、隧道形式方面實現「四大創新」,讓大陸在深水基礎施工技術、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國工程》一書中,孟凡超指出,港珠澳大橋採用許多創新技術,並創造了多個第一,包括隧道為世界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大的外海沉管隧道,以及採用國際最先進的多項施工技術等,人工島橋島隧工程取得近200項技術專利。

孟凡超認為,這座跨海大橋經濟價值也遠超大橋本身1000多億元港幣的投資,預計將為區內經濟帶來幾十萬億人民幣的經濟效益。

廣東珠海橫琴自貿區專家委員會委員肖耿表示,港珠澳大橋串聯香港、珠海、澳門經濟圈,未來將帶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走向快車道,「珠三角同城化、一體化的時代即將到來」。

▼ 港珠澳大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