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有橋梁界「珠穆朗瑪峰」之稱的港珠澳大橋24日通車營運,橫跨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大橋,將原本長達3小時的車程縮短到45分鐘。港珠澳大橋的籌建到完工花費15年,工程難度非常高,被英國《衛報》形容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其中「島隧工程」的設計及施工完全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光是第一節沉管就花了96小時安裝,可說是「摸著石頭過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港珠澳大橋總長55公里的,從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到珠海、澳門口岸人工島、珠海連接線,止於珠海洪灣,主體工程長約29.6公里,由22.9公里的橋梁和6.7公里的海底隧道組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為何珠港澳大橋不直接「一橋到底」?原因是路線有經過伶仃洋海域最繁忙的主航道,若建橋就必須是跨徑大、淨空高的懸索橋梁,但又因鄰近香港國際機場,所以建築高度受到限制,無法實現高塔結構物,隧道便成了唯一可行的方案,並在隧道兩端建造人工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港珠澳大橋設計壽命120年,專利有400項之多,從2003年8月起開始前期工作,於2009年12月正式開工,直到2017年底完成主體工程,並在2018年2月完成驗收,預定10月24日正式通車,整個過程共耗時15年。
港珠澳大橋最難的工程被認為是「島隧工程」,負責此項目的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林鳴表示,島隧工程從2005年開始準備,隨後十多年一直在為解決諸多世界級技術難題而奮鬥,「港珠澳大橋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建設外海沉管隧道,當今世界上也只有極少數國家具備外海沉管隧道建設能力。」
林鳴指出,島隧工程共經歷四場「戰役」,從「第一戰役」鋼圓筒成島、「第二戰役」首節沉管安裝、「第三戰役」海底隧道貫通到「第四戰役」島隧工程完工,建成東、西人工島兩座「最美地標」和一條「最美隧道」。整個島隧工程也創下多項紀錄,成為世界最長(5.6公里)、埋入海底最深(48公尺)、單個沉管體量最大的沉管隧道。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港珠澳大橋採用世界首創的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用120個巨型鋼筒固定在海床上,並插入到海底,接著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縮短成島時間。林鳴介紹,每個圓筒直徑有22公尺,與籃球場大小相若;最高達51公尺,相當於18層樓高;重達550噸,幾乎比得上一架A380「空中巴士」的最大起飛重量。
海底沉管的隧道同樣是龐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組成,每個管節長180公尺,重量達八萬噸,排水量超過75000噸,一個標準管節比一艘航母排水量還大。在水下近50公尺建設深埋沉管隧道,在國際上也被視為「技術禁區」。該項目部門創新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能夠確保深埋沉管隧道工程得以成功實施並做到不漏水。
前陣子颱風「山竹」侵襲時,當時橋面測到的瞬間最大風速是每秒55米,相當於16級颱風風速水平,港珠澳大橋成功撐住強風考驗,甚至還留有較大安全係數;另外,橋體也能承受八級地震。
萬眾矚目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後,通行方式採取「三地三檢」,三地政府各自負責設立和管理,施行24小時通關,其中珠海和澳門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創新模式,取消口岸之間的緩衝區,只要排一次隊就可以完成出入境手續。但要注意的是,目前可以在港珠澳大橋上通行的車輛,僅限有粵港兩地牌照的車輛,或是經過三地政府部門許可的單牌車輛,其他車輛未來會再視情況放寬規則。
但要注意的是,港澳是右舵,內地是左舵,港珠澳大橋則採取右側通行,行駛到香港或澳門口岸就要進行左右側通道轉換,會有相關指引引導駕駛調整方向。此外,橋上規定時速100公里,非緊急情況下不可以調頭,而且只有三地口岸有配備公廁,橋上沒有公廁也沒有加油站,民眾必須在上橋前完成一切需求。
關於港珠澳大橋的通行收費方式,全線只有珠澳口岸人工島大橋管理區有設置收費站,私家車、出租車每次人民幣150元(約新台幣669元);跨境直通巴士每次200元(約新台幣892元);穿梭巴士每次300元(約新台幣1339元);普通貨車每次60元(約新台幣267元);貨櫃車每次115元(約新台幣513元)。收費都以人民幣為基準,港澳兩地則按照扣費時的匯率換算。
無法開車上橋的民眾,可以搭乘穿梭巴士或跨境直通巴士。穿梭巴士有香港往返珠海和香港往返澳門兩條路線,白天票價為人民幣58元(約新台幣259元),夜間則是63元(約新台幣281元),兒童和老人可享有5折優惠;跨境直通巴士則可以往返香港市區和珠三角各城市內的站點。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