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交後首例!港府持續報復 英記者先被逼離境「旅客身分也遭拒」

▲▼英國《金融時報》資深記者馬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英國《金融時報》資深記者馬凱(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實習記者鄭佩玟/綜合報導

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第一副主席、英國《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繼香港政府10月不續發工作證,被迫離境後,8日馬凱再改以旅客身分入境,仍被工作人員問話數小時,最後遭拒絕入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媒體報導,FCC今年8月邀請香港民主黨召集人陳浩天出席午餐會演講,由馬凱負責主持,到了10月馬凱便沒有獲得政府續發的工作簽證。隨後事件急速升溫,英國外交部要求香港政府立刻解釋,美國駐港總領事館也表示事件的嚴重性令人不安。

香港入境事務處9日早上做出回應,處理每宗入境個案都會按照相關法律和政策,是在充分考慮個案的實際狀況後,才會做出批准或拒絕入境的決定。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同日則說,強調一切與言論自由無關,政府不公開討論個案,不過坦承有外國訪港人士被拒入境,屬「正常的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營主持例行記者會時針對此事表示,香港特區本來就有權根據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對各國或各地區的人入境、逗留和離境進行管制;各國都有自己的法律,可以限制、拒絕或同意訪客入境。

身為英國公民的馬凱,幾乎等於已被香港驅逐出境,這無論在英屬香港時期或香港主權1997年移交中國後,都算是當地破天荒第一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流亡英國的中國作家馬建。(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事實上,除了馬凱之外,流亡海外的中國作家馬建、中國政治漫畫家巴丟草11月在在港藝文活動也紛紛遭香港「大館」取消。雖然最後仍獲准開講,但馬建卻表明,日後再也無意訪港了,身為作家「就是要強調思想自由」相信控制大館的部分肯定有黑手,「可以控制香港輿論,也可以控制香港的未來」。

相似事件不少,花蓮縣縣長傅崐萁10月赴美參加僑界活動,卻被美國在台協會拒絕申請。此次馬凱事件,各方反對聲浪傾巢而出,不僅是為了一個外國記者的簽證問題,還有香港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做討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