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今年初環保署執行「擴大限塑」政策,針對小型零售業全台約8萬多家,如飲料、麵包和洗衣等店,要求不能免費提供一次性塑膠製品,荒野保護協會17日舉行記者會表示,限塑政策讓台灣海岸垃圾雖逐年減少,但其中塑膠吸管卻逐年攀升,還連續3年穩坐台灣海廢十大排行榜第3名,也就是1萬件海廢中,有近1300支吸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荒野保護協會今年國際淨灘行動(ICC)數量248處,淨灘長度8萬5815公尺,清掃垃圾4萬961公斤,海廢統計第1名是寶特瓶4萬6976支,第2名塑膠瓶蓋4萬3733個,第3名塑膠吸管3萬6660支,4至10名依序是玻璃瓶、菸蒂、外帶飲料杯、塑膠提袋、免洗餐具、漁業浮球浮筒、漁網和繩子。
荒野保護協會利用各海岸撿到的1萬多支塑膠吸管,打造海洋廢棄物吸管聖誕樹,今天曝光要讓大家知道有多誇張,同時藉此呼籲國人一起跟「吸管說掰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環保署規劃, 2020年起所有開立發票的商店都限用購物塑膠袋,只要是列管的限塑商家,餐廳內不能提供免洗餐具,內用飲品也不能一次性塑膠吸管,2025年起「全面限用」4項一次性塑膠製品,包括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和塑膠吸管,2030年則「全面禁用」。
塑膠吸管對於海洋危害甚大,荒野保護協會表示,民間團體從2004年起響應國際淨灘行動,在淨灘時盤點垃圾種類、數量,14年來累積1300多筆資料,全都公開在「愛海小旅行」網站,環保署今年推行14類、10萬店家不免費提供塑膠袋的「擴大限塑政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荒野保護協會指出,推行1年以來,成效具體反映在海洋汙染監測數據,讓今年全台淨灘所撿拾的塑膠袋數量比例上為14年來最低,僅佔整體垃圾數量5.7%(歷年平均值為14.7%,最高值為2008年的27.5%)。
荒野保護協會進一步分析,2015年到2018年的淨灘廢棄物數據發現,塑膠袋在數量上逐年緩降,反觀下一波環保署源頭減塑的目標「吸管」已連續3年穩坐台灣海廢十大排行榜第3名,也就是今年每撿到1萬件海廢中,就有近1300支吸管,凸顯問題的嚴重。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表示,在法令限制下,帶動大家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會持續推動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包括禁用塑膠袋、飲料杯和塑膠吸管等,將分三階段擴大限塑,預計2025年、2030年達全面限用、禁用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