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手語人人會!峇里島「聾人村」的堅持 原來與基因有關

▲▼ 印尼峇里島北部叢林的Bengkala部落「聾人村」。(圖/CFP)

▲ kata kolok有別於一般的國際通用手語。(圖/CFP)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在印尼峇里島北部叢林的Bengkala部落當中,流傳著一種只有村落居民才懂的語言「kata kolok」,一種被稱為「聾人話語」的獨特鄉村手語。而這背後的原因,正是村落裡頭有相當高比率的居民天生聽不見,被外界稱為「聾人村」(Desa Kolok)。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據顯示,部落過去7個世代的耳聾人口數始終處於高水平狀態,在將近3000名村民當中,就有42人天生聽不見。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村落並沒有因此排擠這群村民,反而敞開心胸接納他們,不論孩子們聽得到或聽不到,全村都會使用kata kolok交流溝通。

「聽不到的孩子可以和聽得到的小朋友一起上學」,Bengkala官員伊達馬達納(Ida Mardana)提到,老師在學校會同時教授口說和手語,最終讓每個人都學會kata kolok,整個村子的人在溝通方面都沒有問題。而現年72歲的村落長者山帝(Wayan Sandi)比手語說,「我覺得,我和其他人一樣平等。我們都是整個村落的一員。」

▲▼ 老師在學校會同時教授口說和手語。而聽得到的孩子,會把kata kolok當成第2或第3語言。(圖/CFP)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不過,當地族人堅持同步教導孩子口說和手語的其中一個關鍵,或許與他們的下一代息息相關。經科學家發現,這種現象是部落居民長年深受基因影響的結果,因為將近10%的村民體內有個被稱為DFNB3、具高度地區集中性的隱性失聰基因。換句話說,就算小朋友的聽力沒有問題,但長大成人、養育下一代時,自己的孩子有可能聽不到。

在Bengkala部落當中,大多數村民都是農民,種植香蕉、芒果、芭樂,或是飼養牛、豬、雞等。儘管部落在生活溝通方面沒問題,但當聽不見的族人外出到當地市場賣東西時,他們面臨著相當大的考驗,因為他們無法和外地人順暢溝通。

雖然這些現象在近年來逐漸得到改善,因為年輕一代的族人開始接觸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及國際通用手語。伊達馬達納認為,村子其實很窮,且教育水平也低,而這2個現象在失聰村民身上顯得更嚴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在伊達馬達納的努力爭取之下,印尼政府以及國營石油公司Pertamina近年來已在當地建設農業基礎設施以及投資編織等技能培訓項目。

此外,如今也有觀光客前來一窺「聾人村」的現況。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擁有30年歷史的「聾人之舞」(janger kolok),這是由16歲至72歲之間的失聰村民組成表演團體,他們能在聽不到外界音樂節拍的情況下,藉由記憶、視覺暗號跳出相同舞步。

據了解,舞蹈表演賺來的利潤全歸舞者所有,而伊達馬達納更希望藉此建立起常規的表演時間表,進而促進當地的旅遊業。當地志願工作者普圖(Putu Gedeasnawa)提到,「我看過一次他們的表演,他們真的非常熱情。」

▼ 「聾人之舞」是當地的一大特色。(圖/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