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國台辦頒布「31條惠台措施」迄今滿一週年,自政策推出以來,台灣社會反應不同,對於在陸或期待赴陸的民眾多給予正向肯定,認為「同等待遇」解決不少長期以來的困擾,也有民眾擔心人才外流及兩岸政治急凍氛圍下,成為角力下的犧牲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惠台31條措施」推出後,訊息量龐大,各界議論紛紛,陸委會第一時間跳出來打預防針,發言人邱垂正認為,相關措施屬規範性文件性質,並無法律位階效力,未來陸方以何種方式落實相關內容、法制化程度,以及地方政府能否執行,陸委會將密切關注。
基於大陸中央惠台31條措施,各省市陸續推出相關條文,如上海惠台55條、川台70條、浙江惠台76條等,將實施細則正式搬上檯面。各地細則出爐後,民間交流活動也隨之熱絡起來,首當其衝的便是6月畢業潮及暑假來臨的兩岸學生交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曾有媒體報導,大陸「惠台31項」政策逐步推動下,對於台灣青年頻頻釋放「利多」消息。陸委會以兩岸法律、制度、市場環境、社會價值不同等因素,提醒民眾前往大陸創業或就學前應就風險及挑戰做好審慎評估,並聯合海基會對赴陸就學的學生,加強服務與建立常態性諮詢管道。
而陸委會的態度經過3個月的時間,對於「惠台31措施」也由之前的柔性勸導趨向緊縮,甚至以「惠台統戰」的強烈措辭來形容,不時與國台辦隔海交鋒。大陸9月1日核發的「台灣居民居住證」被認為是惠台政策的再加碼,將「同等國民待遇」推向最高峰,掀起兩岸官方新一輪口水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台辦強調居住證發放是「惠台利民」,指紋建檔等舉措是為避免個資遭盜用,居住證與相關稅收規定並無「直接關係」。對此,陸委會回擊,居住證發放是一項企圖透過社會經濟融合,削弱我方主權,具有高度政治圖謀的統戰作為,改變兩岸人民實質身份區隔的法制現狀,模糊兩岸實質的心理界限。
由於政府研議以「限縮公民權」方式反制居住證發放,引起台商不滿,造成輿論譁然,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也親上火線滅火,他表示,申領居住證沒有立即除籍問題;政府的防範,主要是針對北京想透過居住證遂行的政治目的,不是針對台商。
居住證問題延燒之際,陸委會聯合衛福、文化、經濟等八部會,針對31項惠台措施對台影響,提出各項數據反擊,並公佈「壯大台灣八大策略—因應中國大陸對台31項措施實施成果報告」。報告認為,陸方所提對台31項措施,公布36項實施、配套辦法,本質仍為「名為惠台,實則利中」,民眾對大陸各項措施,應注意其風險,與政府共同面對及因應。
此後,兩岸官方不再隔海喊話,國台辦以陸續公佈各地執行惠台31條措施的方式,以實際案例取代政治口水。陸委會則不時彙整資料、數據,以「風險揭露」的方式出招,提醒民眾需要注意的事項。
外界認為,惠台31條是大陸十九大後對台新戰略布局起手式,跳過「政治急凍」的現狀,藉由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從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方面著手。陸委會做為台灣對大陸事務主管機關,站在第一線承擔的壓力不小,如何站穩立場、解決民間壓力及符合民眾期待將是大陸惠台31條政策推出滿週年後,陸委會面臨的新一輪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