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今(6日)揭露環保署2018年PM2.5監測數據有近4萬筆(39456)列為無效還刪除,創11年新高,且比2016年倍增。環保署隨後舉行記者會強調,是環團誤解了,數據不能隨便註記,數據絕對沒有被消失,數值也非無效。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署監資處副處長王嶽斌表示,環團質疑「假數據真空汙」,是不了解環署空氣品質監測數據檢核目的,是在正確反映環境品質,也為數據品質保證的必要工作,非我國獨有,原始值與檢核結果皆可在環署網頁查詢到,不必以美化數據的偏狹觀點曲解。
針對環團認為PM2.5數據缺值筆數過高,環署強調,儀器雖可連續24小時運轉,但也必須每週、月保養,以例行維護來看,每週要花上4至6小時,乘1年52週,再乘全台77個測站,平均每年約超過2萬筆數據,都屬「例行維護」的無效缺值。
環署說明,且儀器無法避免發生故障,可能會因停跳電、豪大雨等外在因素,或儀器老舊等眾多原因導致缺值、異常值、測值飄移等不合理且無法正確反映環境品質的數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署副署長蔡鴻德表示,數據註記部分,有一套正當程序才能校正,跟實際測到不同數據裡頭,這些儀器跟一般儀器一樣會有老化等問題,須要校正回來。蔡鴻德強調,環團有些誤解,且環署將監測和空氣品質保護列在不同單位,監測是獨立出來的單位,不用考量空氣有無改善,目的只是要確定數據正確,因此監資處沒理由刪除數據。
環署強調,測站「自動」儀器,本來就會有缺值,近年來PM2.5以標準方法「手動」採樣分析結果顯示,空氣品質確實逐年改善,且這些無效數據本來是不應供民眾參考,故運用儀器本身除錯、程式篩選、人工確認等檢核方式,確保數據品質,避免展示錯誤監測結果,才是空氣品質監測應有的專業做法,因此絕對沒外界想的美化數據。
其他人也看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團怒諷環保署用「美肌模式」 空汙數據披上隱形斗篷近4萬筆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