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錢玉紘/綜合報導
英國首相梅伊昨日宣布,將於6月7日辭職保守黨黨魁,結束三年的首相生涯。回顧三年前,也是因為「脫歐」,才讓梅伊可以坐上首相大位,但此後的多項錯誤決定,再加上脫歐協議不斷喬不攏,三度闖關失敗,一延再延,導致她聲勢不斷滑落,最終辭職。
梅伊是英國歷史上第二位擔任首相的女性,2016年6月,英國公投通過脫離歐盟,支持「留歐」的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決定辭職下台,事實上,梅伊當時也屬於留歐派,但是她在公投期間一直沒有高調表態,使得她得以代表留歐派競選黨魁,並於7月11日當選,7月13日正式接替卡麥隆成為首相。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梅伊當上首相之後,作風強硬,時常被批評過於保守,在內閣中也沒有與其他議員建立關係,黨內缺乏支持者,可說是孤立無援。對脫歐也展現出堅定態度,且並沒有試圖消除黨內的歧見,一意孤行,CNN形容就梅伊對脫歐的態度就像是「重生的基督徒再次擁抱福音」,雖然受到留歐派反對,但同時也讓梅伊獲得贊同脫歐者及媒體的支持。
這樣的信心讓梅伊決定在2017年6月舉辦了一次大選,CNN形容這是「第一個災難性錯誤」。大選之後,保守黨未能在國會取得過半數議席,被逼著要籌組少數政府,這也讓梅伊在日後的脫歐協商中,於國會面對不少阻力。反對黨工黨則利用了這個優勢,展現更加親歐的立場,其領袖柯賓(Jeremy Corbyn)也表現出比梅伊更人性化的一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梅伊的第二個錯誤馬上就來了,大選失利後不到一個禮拜,倫敦的公寓格蘭芬塔(Grenfell Tower)發生嚴重火災,奪走了72條人命,梅伊到了事發現場後,卻未跟任何一個倖存者會面,相反地,柯賓在現場一一擁抱倖存者,即便這可以說是政治操作,但梅伊的「缺乏人性」面只會更加被放大。更糟的是,許多人將格蘭芬塔失事的原因歸咎於卡麥隆時期的保守黨政策,這使梅伊聲勢又再下滑。
之後,梅伊看似與歐盟方面變得更加友好,並達成了協議,但是在國內,她並沒有針對重要細節與政治階層甚至群眾進行討論,等於是自行與歐盟「秘密協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也為脫歐埋下混亂與錯誤的種子,導致後來每次在下議院投票時,幾乎都以失敗收場,可說是梅伊的第三個錯誤。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脫歐的時間點越來越近,梅伊明顯漸失去內閣的支持,外交大臣、著名保守脫歐派強森(Boris Johnson)以及她的脫歐大臣戴維斯(David Davis)相繼辭職,第二任脫歐大臣拉布(Dominic Raab)也在去年11月底辭職。保守黨更在去年12月發起了不信任投票,最後並未通過,梅伊勉強躲過逼宮的尷尬局面。
今年1月16日,英國國會下議院對脫歐協議進行投票表決,結果以432比202票大比數否決,梅伊慘敗230票;3月12日,下議院以391票反對、242票贊成的結果,再度否決;3月29日,也就是原訂的脫歐期限當天,下議院投票結果為344票反對和286票贊成,三度否決的梅伊提的脫歐協議。
脫歐陷入僵局,成了一齣不斷拖棚的「歹戲」,梅伊曾說過,若是脫歐協議通過的話,她願意請辭首相,但最終也沒能打動議員們。5月24日,她在唐寧街10號外發表談話,語帶哽咽、眼眶泛紅地表示, 擔任首相是她一生的榮耀,「無法執行脫歐是我最大的遺憾,但我已經做了最大努力」,將在6月7日辭去保守黨黨魁一職,在新的黨魁選出之前,她仍會留任首相職務。
前脫歐大臣戴維斯評價梅伊的政治表現提到,「她被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給壓垮了,但在其他方面,她仍是優秀的首相」。前保守黨財政大臣克拉克(Ken Clarke)則曾在受訪時無意間說出,認為梅伊是個「超難搞的女人」(bloody difficult woman),但梅伊本人大方承認這一點,電視台還曾經拍到梅伊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個馬克杯,上面寫著「對身為超難搞女人感到驕傲」。
政治分析者對於梅伊的評價幾乎都相當負面,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政治系教授亞舍伍德(Simon Usherwood)認為,「梅伊實際上沒有任何政績,我想任何人來做都會與她有很大的差別」。倫敦瑪莉王后大學政治學教授貝爾(Tim Bale)說則嚴厲批評,「這件事(脫歐)變成不可能的任務,都是梅伊一手造就的」。
工黨領袖柯賓則表示,梅伊辭職是做了一件對的事情,「但現在國家最不需要的就是保守黨更多的內鬥,或是另一個未經選舉產生的首相,新的領袖必須讓人民決定他們的未來,立即舉辦大選」。
目前下任首相最熱門人選就是前外相強森,許多人期待他能處理脫歐亂局,根據《每日郵報》的民調,他獲得37%黨員支持成為下一任黨魁及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