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正義淪為鄉愿?李茂生:保護弱勢而懷疑擁權者

▲▼台灣監獄制度的未來展望研討會-李茂生。(圖/記者周宸亘攝)

▲ 李茂生批評司法風氣竟淪為鄉愿,為保護弱勢而懷疑擁權者。(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記者吳銘峯/台北報導

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在臉書上刊登其為作家陳昭如新書《無罪的罪人》所撰寫的推薦文,文中提到,80年代的司法表現出對社會下階層人士的輕蔑,但現在取而代之的,則是對於弱勢者的保護與對於擁有權勢者的懷疑。在正義之名下,刑事訴訟的原則已經極度地卑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罪的罪人》一書提到某件智障女童性侵冤案是如何鑄成的,包含社會上對「狼師」的先入為主標籤思想,學校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報告的錯誤記載內容、警詢筆錄中的誘導訊問、未審先判的精神科醫師鑑定報告,更嚴重的是,無視證據瑕疵而直接採用的檢察官與法官。因此本書塑造出無罪卻被定罪的無辜「許老師」。

李茂生教授在臉書中一開始就提到,「任何法律人只要看過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應該是不舒服」。他提到了本書案例中諸多不合理的錯誤,以及不符合刑事訴訟精神的偵審過程;最後在社會上先入為主的「狼師想像」,造成了此等冤案,「如果不留意的話,很有可能會在誘導、以訛傳訛的情況下,由眾人創造出被害人的記憶,並架構出一個非常寫實的犯罪事實」。

另外李茂生也提到了司法風氣的轉變。他說,80年代發生的蘇建和三死囚案,當時反映出「司法對於社會下階層人士的輕蔑」,如今,這種趨勢已經不復存在。不過,取而代之的,則是對於弱勢者的保護與對於擁有權勢者的懷疑。本案的當事人就是符合了這個趨勢。為了防衛社會監視社會下階層人士,與為保護弱勢懷疑擁有權勢者,這都是正義的表現,但在正義之名下,刑訴的原則是極度地卑微。社會上鄉愿的風氣,影響到法官的判斷,忽視了刑事訴訟最基本的原理、原則,最後法官為了不要被貼上「恐龍法官」的標籤,昧著良心,作出有罪的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