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政錄/呼和浩特報導
大草原、蒙古包、沙漠和騎馬奔騰,是許多人對內蒙古自治區的第一印象,不過自大陸經濟起飛後,頻著當地天然資源和發展契機,亦發展出不少「蒙企業」,包括乳業巨頭蒙牛、生態環境改造業者蒙草等,並在近年積極走向國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蒙草生態為例,成立於2001年,「以草為業」,透過土地改良、生態育種、植披覆蓋,達到草原及荒漠生態修復的效果,可以說是本世紀以來減緩北京風沙問題,以及內蒙古綠化的幕後功臣。
內蒙古自治區為促進交流,日前舉辦兩岸媒體人「品味草原文化,弘揚中華精神」活動,赴鄂爾多斯集團、蒙草、蒙牛等企業參訪,根據介紹,蒙草秉持「尊重生態、師法自然」的理念,先研究、後修復,目前已建立了13個專項研究院及相應的種子資源庫,包括蒐集北方草原種子2000多種、植物標本2800種、土壤樣本近40萬份,以此研發出生態包、植生毯等可直接用於生態修復的產品。
目前,蒙草生態以內蒙古為出發點,累積生態修復面積已達近2000萬畝,包括山體面積63萬畝、草原面積346.5萬畝、鹽鹼地面積18.9萬畝和荒漠等各類地形等,亦展開生態城市的打造,並以此生態修復模式複製成疆草、藏草、秦草等事業群,在新加坡、蒙古、俄羅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地展開合作,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要發展方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蒙草生態外,由於內蒙古當地畜牧業發展,分別於1997、1999年成立的伊利集團、蒙牛集團,目前也已成為大陸兩大乳業巨頭,市值達到1971億元人民幣、1177.26億港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展望未來,為進一步促進兩岸產業合作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台辦主任趙宏表示,在去年中央「31項措施」推出後,內蒙古也很快的於該年10月,推出「內蒙古48條」落實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具體措施。
趙宏表示,於經濟合作上,包括提供台資企業在內蒙古享同等待遇,並於畜牧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參與當地如中俄蒙經濟走廊、一帶一路等戰略,以及「兩化融合」包括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企業,提供專項支持;於就業、生活、創業等領域亦提供同等待遇,並支持台灣團隊參與內蒙古自治區特色小鎮、農牧旅遊、文創產業發展等,以完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