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歷經62年研究與施工,大陸「南水北調」堪稱是世界上最浩大的調水工程,過去北方水資源匱乏,如今可以喝上南方水,光是北京市民人均水資源量,從原來的100立方米增加到150立方。位於北京市南水北調中線終點站團城湖管理處,難得開放媒體採訪,揭密當年如何執行這項「不可能的艱鉅任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南水北調「62年」後實現
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隨著河南南陽陶岔渠首大閘緩緩開啟,蓄勢已久的南水奔向北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也宣告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
當初是誰提議如此艱鉅的工程?時間回到1952年,當時大陸國家主席毛澤東視察黃河提出,「南方水比較多,不如借一點給北方。」開啟「南水北調」漫長工程任務,歷經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後,2002年12月27日,起點寧波三江口,東線先開工。隔年12月31日,起點湖北丹江口水庫,中線也動工。歷經50年研究,12年施工,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完成艱難的施工任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三條調水線路的工程規劃有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分別引用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構成「四橫三縱」佈局,完成水資源南北調配工程。
南北地勢落差「引水施工複雜」
「南水北調」工程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橫跨大陸十多個省份,輸水線路長,穿越河流多,採用各類工法也十分複雜。根據北京市南水北調團城湖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其中渡槽工程等於走水的高速公路,某段工程為了穿越黃河,建了兩條內徑7米外徑9米的隧洞,直接從黃河下面大概是30多米的位置穿過去!」創造大陸直徑最大的穿越河道的隧洞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也採用許多新技術和建材,舉例北京段幹線工程,首次使用超大口徑預應力鋼筒混凝土(PCCP)管道輸水水利工具,直徑長4米,重78噸,採用雙膠圈鋼座製作成插式接頭,一共銜接22,000節,經濟壽命可達100年。
根據資料顯示,中線工程從丹江口到北京全長1276公里,鐵路交叉工程51座,倒虹吸工程有102座,渡槽工程27座,公路交叉建築物多達1237座。至於「南水北調」水道裡的魚怎麼處理?當小魚和魚卵隨著水道漂游到北方,小魚兒剛好長成大魚,被相關人員統一捕撈,防止造成水資源的養化汙染。
穿越京城「深入地底引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北京段是最困難任務,必須深入地底。南水北調副總工程師王雷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時表示,「整條中線施工,北京長安街位置最難,經過多方面評估,我們決定從五棵松這個地方穿過去。這個節點十分高難度,上面有北京快速四環路,平面道路是長安街,再往下一層是地鐵一號線的五合同車站,情況非常複雜,外加還有許多線纜和管道。」
除了地底施工複雜,附近還有五棵松體育館以及北京301醫院。王雷說,最後施工採用對周邊環境影響最小的工法「淺埋暗挖法」,安靜又安全的穿越這些複雜的區域,長200多米的地下引水道,花了半年時間打造。王雷特別強調,「我們施工非常慢,一點一點的做,緩慢到連地面的民眾都沒有知覺,我們穿越地鐵底下,沒有任何人發現我們在地下鑽來鑽去。」
南水北調改善「北方城市水質」
南水帶給北方的不只是水,更是好水。南水北調工程改善提高,受水區40多座城市的供水保證率,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人。王雷也表示,「以前北方喝的水水質硬、水垢多,還有點鹹味。南水引到北方後,水質大大改善,水垢也減少很多,口感上也不一樣了。」
目前北京市累積至今,收到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水,接近52億立方米,緩解京城使用水資源緊缺局面。到了2020年,預計中線工程的年調水量將達到130億立方米左右,北京將收到其中的14至17億立方米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