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桃園市大園區竹圍福海宮「飛輦轎、過金火」的過火儀式,是北臺灣堪稱最大規模的祭祀文化特色,經該宮向市府申請無形文化資產保存,12日於文化局大廳,和包含傳統工藝、民俗、傳統表演藝術以及口述傳統等12項保存者、團體,獲頒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證書。
▲▼大園區竹圍福海宮「飛輦轎、過金火」的過火儀式,是北臺灣堪稱最大規模的祭祀文化特色。(圖/市府提供)
授証的市府秘書長黃治峯及文化局長莊秀美指出,此次頒發無形文化資產授證,主要強調以「人」所維繫的技藝傳承,文化局目前已出版傳統表演藝術叢書、辦理相關傳習計畫,今年也爭取中央補助,執行桃園市客家戲基礎調查暨保存維護計畫、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祭典保存維護計畫、桃園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建築類營建修復與保存技術匠師調查計畫、桃園市傳統工藝-大溪傳統木工藝保存者游禮海藝師口述歷史調查研究保存計畫等,持續推動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機制,規劃後續階段性保存作業與人才傳承。
此次的授證保存者共計有:口述傳統類保存者Watan Tanga林明福 (泰雅族Msbtunux群Lmuhuw)傳統工藝類保存者/團體游禮海(大溪傳統木工藝)、林天生(大溪木雕)、藍偉文(大溪木雕)、協大木器行(大溪木器)、陳力維(大溪傳統木工藝)、徐明河(傳統剪黏、交趾陶工藝美術);民俗類保存者/團體大溪普濟堂管理委員會(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竹圍福海宮管理委員會(竹圍福海宮飛輦轎、過金火);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團體黃秀滿(客家戲)、謝旺龍(客家八音─龍鳳頭系統)、和成八音團(客家八音);共計12位保存者/團體,每位保存者紀錄著歷史技藝的存續,承載地方重要的記憶和價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