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擔心讀了大學,對就業沒幫助。其實目前各大學積極和產業合作,不只教學能夠貼近實務界需求,同時讓學生培養足夠的就業力。
本文出自《遠見2013大學入學指南》
文/林珮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產學合作」在現今高等教育中愈來愈火熱。一來因為大學為求教學與研究符合社會期待,擺脫「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二來因為企業則尋求技術創新突破、培養新血;三則肇因學生更講求習得實用知識與技能,及早認識職場需求,造成產學合作變顯學。
大同大學校長朱文成透露,大同老早就和產學密不可分,不到10年前,大同開始強調產學合作,「當時被評鑑委員罵了一頓,說這是不務正業,大學就應該要多做國科會案子、發表論文,」他回憶。
幾年光景過去,「產學」已是產官學界,多方探討的發燒話題。
有大學把產學合作中心升為一級單位,彰顯重視度;有的學校則是自定多項指標,考核校內各學院的產學績效,並以產學成果納入教師升等、院所預算、獎懲制度;更有大學規定教師每年至少要接一件產學案。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肯定產學合作的重要性,因為知識更新變化過快,老師必須時時保持與外界接觸,教學才不會「落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界對於大學充滿期待,因為大學的研究不能侷限於學術的象牙塔,相關研發成果應要能對於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等具有帶頭的作用。
大學為中小企業創新研發後盾
大學與產業連結的成功代表,當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Kauffman Foundation調查,截至2009年2月,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友創設的公司就有大約2萬5800家,創造了超過330萬人次的就業機會,以及每年2兆美元的營業額,這樣的創新、創業精神為大學教育樹立良好榜樣。
麻省理工學院新任校長拉斐爾.萊夫(Dr. L. Rafael Reif)曾在2012年的11月訪台,該校一向以創新與科技聞名於世,截至目前為止,已有77位諾貝爾獎得主,除了該校學術研究的精神可敬之外,在產學專案合作及創業精神值得台灣取經。 國內政府單位為引導學界研發能量投入產業界,協助產業升級,在推動產學接軌方面的努力變得愈來愈積極。
產官學積極投入 已有亮眼成績
2012年11月,經濟部長施顏祥與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召開記者會宣布,將合作推動「補助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產學大聯盟)與「補助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產學小聯盟),透過產學「大小聯盟」的機制建構新型態的產學合作平台。
經濟部部長施顏祥透露,在歐美等先進國家,大學校院向來為創新能量的主要來源,必須有效將學校的研發能量傳遞到產業界,同時將產業界的思維及需求引導到大學校院,透過雙向溝通,為產業及學術界激盪創新元素。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表示,面臨全球更嚴峻的挑戰,台灣科技產業必須朝創新導向轉型,因此創新知識與前瞻技術的投入,就顯得格外重要。
根據「產學大聯盟計畫」辦法,國科會與經濟部預計每年將共編列4億元投入產學大聯盟之研發經費。
在產、官、學界多方的積極帶領之下,產學互動已有不少亮眼成績。
像是成功大學醫學院生化所教授張明熙研究團隊研發阻斷介白素20(IL-20)單株抗體,可用來治療骨質疏鬆及關節骨流失。
2012年便以1330萬美元,折合約4億元新台幣,技轉給歐洲製藥大廠,高額技轉金創下新紀錄,成為推動產學合作的成功典範。
台灣大學研發出的「即時多功可攜式診斷儀器Vsensor NTU」,則對醫學做出全新貢獻,如同手機一般,未來將是人類不可或缺的自主健康偵測設備。此研發成果大幅提升確診效率及遠距醫療照護的可行性,對保護民眾生命健康的價值有革命性突破。
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謝建台所開發的「可快速檢測日常用品中可塑劑之光譜化學分析系統」,可以在3秒鐘內檢測出塑化劑,直接、即時及快速檢測日常生活用品是否含有有害可塑劑成分。
結合學術與產業 應用層面廣泛
被視為可擴大應用於食品安全檢測、藥物快速篩檢等需要進行快速分析的場合,維護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
此外,長庚大學也研究老人照護的「智慧衣系統」,以貼身穿著取代內衣,進而達到24小時偵測老人的生理訊號,並及早預警疾病發生之前兆。
技職校院更不乏有傑出案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教授陳生金的「鋼骨梁柱接頭」專利技術,廣泛為國內營造廠商應用於鋼骨結構的高層建築物以及重大建設,以提高其耐震防震效果。
目前已有數百棟建築物受惠於此專利技術,包含國際知名的台北101大樓,這些專利對確保建築物耐震安全及居民生命、節能環保、試驗室安全及居住場所空氣品質等具有高度價值。
即使是一般印象覺得,人文研究領域比較少有產學合作案件,但也絕非與產學無緣。
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教授王希俊的「混合網點數位浮水印技術」,成功和業界合作技轉,目前廣泛應用於政府單位公文書及商業文件,一旦文件遭非法複印,版權聲明及檢舉專線等圖文將立即顯現。
這麼多成功的研發案例,顯示各校致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際,更將學術研究結合應用研究,作生活改善與科技進步做出極大貢獻。
教學貼近實務 有助學生就業
回歸到教育本身,日益活絡的產學互動對大學生有何益處?一旦大學不再閉門造車,教學能貼近實務需求,自然有助於學生日後的就業與研究。
從《遠見》過去的採訪個案中,發現不少在校期間便投入過系所與企業交流經驗的學生,都是產學合作的受益者。
交大光電所學生王奕智形容,產學合作就像是「產業先修班」、讓自己的思考模式變得實務導向,明白學界與業界對於科技研究切入觀點的差異。
見識過業界講求效率、重視「殺手級應用」的震撼教育,還讓清大資訊工程所學生林昱豪,在求職面試時多了不少表現機會。
台科大機械工程所的鄭守智,同樣經由產學歷練,讓他在畢業前已錄取多家企業的研發替代役工作。
「對學校來說,鼓勵老師做產學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反饋到充實教學,讓學生學到務實的知識和技能,」大同校長朱文成做出小結論。
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曾觀察到,有教授為了養實驗室而接拚命接計畫,她呼籲,鼓勵產學的同時,該注意老師能不能把教學品質顧好。
各大學在善盡社會責任、為產業界服務,也應該兼顧好教學研究的根本,才不會顧此失彼,失去產學合作帶動教學提升的美意,真正讓學校、企業、學生達到三贏局面。
更多文章請上《遠見2013大學入學指南》:https://www.gvm.com.tw/event/2013_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