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紹堅/台北報導
民進黨力拚今(31)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反滲透法草案」,而輿論的攻防戰更早就在學界展開,反對的學者認為,法條定義模糊,能輕易使人入罪,猶如「新麥卡錫主義」;支持者則指,對岸滲透力度逐漸增強,各國都有類似立法,台灣沒理由留下漏洞。不過,不論是正反意見的學者,都一致提到,法案通過後很可能在台商、台生等族群間造成「寒蟬效應」,令兩岸民間交流降至冰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表示,「反滲透法」問題最大的就是第二條「滲透來源」的定義,依照條文,只要是中共設立、管理及實質控制的團體,都是滲透來源,「大陸哪個單位沒有跟中共有關係?各級學校、私人企業、宗教團體,甚至公益團體內都有黨組,等於全被定義成滲透來源了。」
龐建國提到,台灣每年都有非常多人到大陸交流,以學者來說,去參加研討會的話,對方大多會提供落地招待,有參與演講、撰寫文章的話,可能還會給予稿費,這是學術界慣例,但有「反滲透法」在,就會令人擔心,參加過交流回台灣後,若寫了批評台獨、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文章,是不是就會被入罪。
龐建國還說,學界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台商、台生所受影響可能更多,比如接受大陸惠台政策的一些補助,是不是就構成「反滲透法」條文中的「接受資助」,回台灣得要受到調查,「老實說,連我自己未來到大陸都會有點擔心了,更不用說生活在大陸的台灣人們,一定會出現『寒蟬效應』,影響到兩岸的民間交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民進黨推動「反滲透法」抱持正面態度的學者也認為「寒蟬效應」是難以避免的,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坦言,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法條內容有足夠了解,台商、台生等族群多少都會擔心,在與對岸互動的過程中觸法,因此政府必須花更多心思在宣傳上,「讓大家知道紅線在哪,哪些是可以放心做的。」
林廷輝認為,許多質疑「反滲透法」的人太過擔憂,因為從條文來看,要構成處罰必須同時符合多個條件,也就是接受境外敵對勢力的指示、委託、資助,又從事了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目前也只針對干預民主,也就是違法捐贈政治獻金、破壞集會遊行、傳播不實訊息干擾選舉等,「沒有接受對岸的使喚,何必會有疑慮?這給人一種對號入座的感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廷輝強調,國際社會都在處理滲透的問題,像紐西蘭、澳洲都有相關的法律,很多國會議員被抓,美國、新加坡、加拿大、日本也都在做,「這麼多國家都在做的情況下,台灣為什麼要開一個漏洞,讓人有機會藉由民主機制來滲透?所以推動『反滲透法』,來應對不斷變化的滲透模式,是有必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