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浦孟涵(Shannon Pu)
摘自/《為什麼我很努力,卻沒被看見?:30堂國際溝通課,打造你的職場能見力》
借鏡各地國際人才,塑造自己的風格
不管是遠離家鄉發展,或是透過遠距的方式和不同市場的職人共事,一旦跨入國際職場,面對的挑戰與狀況便會複雜許多,與此同時,也能在工作中快速學習成長,吸取跨文化的養分,其中我覺得收穫最多的,莫過於在溝通的技巧上,能向世界各地的職人取經,截長補短,不斷加強自己的溝通風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向印度人學參與:開會搶著舉手,散會繼續熱烈討論,超有存在感
「在開始前我先提醒一下大家我們的規則,除了印度同學每個人每節課只能發問一次,其他人都必須多多發問!」某次我代表台灣參加跨國傳播集團在國外舉行的訓練,主辦人在課程開始前半開玩笑地提醒大家。這番話雖然博得了哄堂大笑,卻也點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印度職人愛問問題的程度舉世聞名。
不管是在國外求學期間,或是國際工作場合,印度職人們操著濃濃的口音,搶著舉手問問題甚至當場辯論的畫面,相信對於許多人來說都不陌生,相較之下,在東方社會長大的我們,則多數習慣保持低調,把優先提問的機會讓給別人。然而,「出道」幾年後,越是熟悉國際職場的遊戲規則,越覺得印度職人這種積極提問的習慣非常值得學習,因為這不但能逼自己全神貫注且不斷思考,更能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進而塑造出專業的形象。
放眼望去包括谷歌、微軟、萬事達卡等知名企業的CEO都來自印度,近年來印度籍的專業經理人擔任科技、金融、快消等領域的國際企業資深主管的比例也節節攀升,相信這除了是因為很強的技術背景和管理能力外,和他們總愛把資訊「解構」成數個小問題,不斷挑戰、思辯的思考習慣很有關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向美國人學直接:直接切入重點,公私分明的溝通方式超有效率
Sally:「你們為什麼老是建議客戶發新聞稿呢?我們可以做一些不同的事嗎?我們需要多點創意!」(How come you always suggest the client to issue press releases? Can we do something different? We can really use some creativity here!)
我:「我理解客戶想要有創意的做法。但也請妳理解我們這樣建議的原因。如果我沒記錯,客戶現在最重要的目標是爭取媒體曝光,而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我相信這是最好的做法。我實在看不出來為了創意而創意有什麼意義!」(I understand that the client is looking for some creative approach. But please also understand where we are coming from. If my memory serves well, exposure quantity is the first priority of client’s program this year. If that remains the same, I believe what we suggested was the best solution under the current really limited budget. Frankly, I don’t see any point of proposing a creative idea just in order to be creative.)
以上針鋒相對的談話是我和過去某間公司總經理的真實故事,也是職場人生二十多年間,一段再平凡不過的工作場景。在美商企業工作、和來自美國的客戶、同事、合作夥伴共事許多年,我很習慣並且喜歡這樣直來直往、就事論事的溝通方式。雖然經常為了在工作上的不同觀點大聲說話甚至拍桌子,但下了班,大家照樣吃飯喝酒,離職了,反而成為更好的朋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大家都是能夠切割公事和私交的成熟人,或許有話直說會帶來一時的情緒,但在分秒必爭、需要跨國整合的國際職場上,則是能讓任務成功,並且使公司和個人都快速成長的最有效率方式。
向法國人學優雅:就算熬夜加班也要把自己弄得很有型,從容面對挑戰,享受工作和人生
因為一次緊急專案的關係,讓我跟巴黎辦公室的Marcel交情迅速提升,他最讓我佩服的一點是不管前天電話會議到幾點,第二天總能把自己打理得有型有款出現在公司;不管狀況有多複雜,總能不疾不徐地淡定面對;即便碰到了不以為然的人,也頂多是用說冷笑話的方式無傷大雅地酸一下對方。
D公司是我合作了將近十年的法商企業,和Marcel一樣,他們也展現了濃濃的法式優雅。例如,舉辦全球大會讓來賓吃好住好是必然的基本配備,但D公司總會將活動當地的文化背景,巧妙地和議程無縫接軌,從餐廳或餘興節目的安排一直到簡報的排版、背景音樂的選擇,從每個細節中展現出主辦單位的用心和厚實的文化底蘊。
和這些法國友人共事,讓我學習到工作和生活相互滋養的豐富與從容,更重要的是,越是緊急嚴重的大事,越要淡定面對。
和中國人學積極:就算沒做過也願意嘗試,用企圖心爭取能見度
「中國的年輕人是不是都很伶牙俐齒?」這是許多人一聽說我曾經在上海工作過幾年的第一反應。
畢竟中國很大,不同省份的人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但根據我有限的觀察,中國和台灣都有口才很好的職人,但中國的職人普遍都能展現出一股拚勁。
以面試為例,我在台灣和中國都面試過不少人,台灣的優秀人才多半以客觀的優秀條件和謙和有禮的態度讓人留下好印象;而我在中國面試過的應徵者,不論客觀條件如何,十個有九個都可以充滿信心地在主考官面前從容推銷自己,同時展現出對於工作的強烈企圖心,甚至給人「這樣的人才不用很可惜」的感覺。
看到這裡你心裡或許會想:「還是實力比較重要吧!如果光是很敢講卻沒有能力,搞不好會死更快!」和你一樣,我也認為實力和專業是能夠支持職人在多數地方長久發展的要素,但面對未知的狀況,或是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時,充分展現自己的積極度和自信心,對於想前進國際職場的專業人士們來說非常加分。
當一個人在職場上爬到越高的位子,大家會越期待你能快速搞定各種光怪陸離的疑難雜症。這個時候,能幫助我們的,除了過去的經驗,更是穩健的氣場和強大的自信。
★本圖、文經時報出版授權,摘自《為什麼我很努力,卻沒被看見?:30堂國際溝通課,打造你的職場能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