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扯西讀/康熙來亂與「九王奪嫡」始末(中)

焦晃在《雍正王朝》裡飾演康熙皇帝,在觀眾心目中建立了最鮮明的康熙形象。(圖/取自網路)

作者/馬賽克

康煕十四年(1675年),年僅一歲的胤礽被立為皇太子,至康煕四十七年首廢(這一年康熙55歲,胤礽35歲),二阿哥胤礽的太子「第一任期」,時間長達33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康熙為了培養這個接班人,費盡苦心。除了親自教他讀書,還請盡各位名師來教他(如張英、李光地),但太早當上太子,是胤礽的不幸。他誤以為一旦當上皇太子,就是打雷地震也震不垮他鐵桶般的接班地位,行事難免大剌剌、不知顧忌。

這一切看在、聽在年紀愈來愈大的康熙眼裡、耳裡,是愈來愈心痛(因為人是他選的),也愈來愈後悔當初的決定。除了不斷有人打小報告之外,以下事件,是造成康熙決定廢太子的重要導火線。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親征噶爾丹,卻在烏蘭布通之役前夕生病了。他召太子及三阿哥允祉到行宮。當時只有16歲的胤礽看到父親的病容卻毫無憂色。這件事讓康熙十分傷心,認為這個兒子「絕無忠愛君父之念」(據《清聖祖實錄》,以下相關事件皆同)。 這是造成父子倆親情產生裂痕的起因。

其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更是關鍵。當年五月,康熙帝巡視塞外,命太子、長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諸皇王子隨駕。巡幸期間,大阿哥胤禔等多位皇子向康熙報告關於太子的許多惡行(暴戾不仁、恣意責圢諸王、貝勒、大臣﹔攔截蒙古貢品、放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敲詐勒索下屬等)。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關鍵報告,無論內容都有多少事實,都讓康熙對太子大大不滿,認為他「越位處事」。因此後來廢太子時,他給太子的罪名之一,就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意思就是罵他想提早當皇帝)。

接著,到了熱河承德的避暑山莊時,隨行的8歲皇十八子胤祄得了急病(腮腺炎)。康熙十分焦慮,卻發現太子無動於衷,讓康熙再度確認太子是個不孝、無兄弟之愛的人,難以交付大位。他為此氣憤地的責備太子:「伊係親兄,毫無友愛之意。」但據說胤礽非但不認錯,還「忿然發怒」,還敢頂嘴!

更嚴重的是,返京途中,康熙發現太子某一晚曾靠近他的營帳,從縫隙向裡面窺視。他懷疑太子可能「凍未條」,想提早接班,意圖「弒逆」!

這件事促使康熙下決心廢掉胤礽的皇太子地位。同年九月初四,康熙巡視塞外回途中落腳布爾哈蘇台行宮,召諸王、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等齊集,命胤礽當眾跪下,邊哭邊罵的數落胤礽的罪狀。期間,還一度因為太過激動而當眾「仆街」!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日,為了粉碎太子集團的勢力,康熙更下令將索額圖的兩個兒子格爾芬、阿爾吉善、以及胤礽的親信蘇爾特、哈什太、薩爾邦阿等人「立行正法」。同日,消息傳來皇十八子胤祄病死,讓康熙更加難過(這一天發生的事真多!),一連六日「未嘗安枕」。

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召集諸臣於午門,宣布拘執太子胤礽。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將廢太子幽禁於咸安宮。

康熙廢掉太子,燃起了諸皇子的接班希望與雄心。其中,被康熙批評為「性格急躁」的大阿哥胤褆最沈不住氣,首先發難。

胤褆長得英俊(據傳教士白晉形容說:「他是個美男子」)、勇武(三度隨父親出征)。加上身為皇長子,論才幹能力又比胤礽出色,本應是接班的熱門人選。無奈她生母惠妃葉赫纳喇氏是庶妃,出身低微,讓胤褆在爭奪接班人的鬥爭上爭得很辛苦。

然而胤礽被廢,讓他誤認為時機已到,竟大膽奏請,願意代父皇處死廢太子(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這種毫無兄弟友愛的想法,讓康熙十分震駭加心寒(以後讓這種人接班那還得了?)。

接著三阿哥胤祉再補一槍,告發胤禔用蒙古喇嘛施「魘鎮」(巫術、降頭之類的法術),謀害太子。康熙十分震怒,大罵胤褆是「亂臣賊子」,連他的母親惠妃都請罪說胤禔不孝,請求把他「正法」。康熙帝不忍殺他,同年十一月,下令奪去胤禔的郡王爵位,把他終生幽禁。

在「接班人爭奪戰」中,表現最積極的胤禔是第一個正式宣告「陣亡」的。不過,他比許多命運悲慘的兄弟都活得久。他從此安安靜靜一直待到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去世,享年六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