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目前政府對於家暴受害者的資源,大多是提供婦女安置庇護機構,不過其實遭受家暴或被驅逐家門案例的不只是婦女,也包括男性、跨性別者,勵馨基金會成立「多重歧視性別暴力防治中心」滿一週年,今(18)日提到目前政府對於部分族群缺乏相關資源,也無法相關法令保障,很可能讓多元性別者一輩子被邊緣;甚至有跨性別者離家後自殺,家人還不承認,喪事也無人處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提到,目前政府的家暴庇護所大多以女性為主,如今男性比例雖有增加,但大多讓他們住在特約旅館,一旦有多元性別的案例發生,例如生理男性、心理女性的跨性別者,就會遇到障礙,她們無法住進婦女庇護所,一方面是其他住民不一定能接納,二方面當政府在核銷時,從「身分證字號1開頭」就會將其排除、不予承認。
王玥好說,雖然可以住進旅館,但是旅館沒有社工陪同,也缺乏群體的支持與陪伴,在連結資源上相當不易,個案也很難得到完整的配套服務。她看過國外有些多元性別的庇護所,很可惜在台灣政府還沒有,只能由民間來提供資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還有一些案例,是年紀大約18歲至21歲左右的青年,他們很可能還在唸大學,經濟尚未獨立,卻因為性別氣質的不同,長期被家人辱罵或不諒解,甚至被驅逐門外,導致無處可去,又面臨生存的困境,然而他們的年齡已超過《兒少法》可保障的範圍,目前也沒有相關的法令可以保護他們。王玥好也說,這樣的案例其實不少,很遺憾我們沒有法令能幫助他們。
她還提到自己曾聽過一個案例,不是由勵馨所服務的個案,情況卻非常悲傷。該案例因為多元性別的身份,長年不被家人認同,被趕出家門之後因想不開而自殺,沒想到死後,父親依然不承認這個孩子,因此後事也無人處理。
王玥好表示,這是很悲傷的案例,只因為多元性別的身份,整個人的生命就像被否定掉了,甚至死後也不被家人承認,像是消失、不存在一樣,這讓人相當心痛。「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認為這件事很重要,需要不斷宣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痛心說,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氛圍,導致很多父母不知道怎麼支持、面對這些性別氣質與刻板印象不同的孩子,所以基金會服務的對象不只有當事人,還包括家人。她也看過很多案例可能是媽媽願意支持,但爸爸很硬、不願意支持,因此媽媽會想知道如何扮演當中連結的角色,「我們會從這樣有意願,但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人開始,一起工作合作,再看怎麼樣讓力量擴散。」
王玥好強調,勵馨基金會除了呼籲政府修法、重視多元性別者所需的資源,也期望「性別平等教育」真正在校園落實。很多孩子因為性別認同問題,在成長路上孤立無援,無論在家庭、校園都沒有獲得支持,「當前端的經驗不好,也會影響後來的求職自信,如果在就業時又難以適應,一輩子的生涯,幾乎都處在邊緣弱勢」。
每天上廁所都是惡夢!林語菲曾被反鎖灑污水 遭當眾脫褲「確認性別」老師也旁觀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