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下達驅逐令!《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中美陷入盲目對抗

▲▼ 美國總統川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中貿易,中美貿易,中美關係。(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張彥(Ian Johnson)擔心西方媒體未來深入報導中國敏感話題的能力削弱,中美兩國也將陷入「盲目對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中央社台北18日電

長年旅居北京的《紐時》專欄作家張彥(Ian Johnson)近日撰文表示,他於今年3月被取消記者簽證,被迫離開中國。他擔心西方媒體未來深入報導中國敏感話題的能力削弱,中美兩國也將陷入「盲目對抗」。

《紐約時報中文網》17日刊登張彥所撰寫的「在崩塌的地緣政治中,我被迫離開中國」一文。他在文中以較個人化的視角描寫對於北京的難以割捨,以及對媒體成為美中政治角力犧牲品的扼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表示,盲目對抗如今已是大勢所趨,但美國的貿易爭端並沒有使中國的行為發生改變,也沒有達成能令美國生產者受益的重大交易。沒有維吾爾人被放出拘禁營。香港的自由程度降低了。由於外國記者被驅逐,西方記者獲得中國資訊的管道也被限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德國之聲中文網》整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月責令幾家中國官媒將駐美人員從160人縮減至100人。中方則在3月中旬予以回擊,收回《紐約時報》等3家美國報刊的美籍駐中國記者的工作許可,而張彥就是其中之一。

▲張彥關注中國政治、經濟發展,聚焦在西方記者較難融入的「宗教議題」。(圖/翻攝自Facebook/張彥)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彥認為,這些驅逐是美國政策的直接結果。「實際上,它摧毀了美國的駐華記者團。」他表示,只有這些媒體機構,尤其是《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才擁有足夠的人員和預算,對中國的敏感問題進行龐大調查報導,比如維吾爾人的待遇、高級領導人的財務狀況或數位監控的加劇。

張彥指出,留下來的少數記者很難有資源去進行這樣的計畫,這意味著外界對中國的了解將越來越局限在日常新聞上。他也認為,對於白宮的理論家們來說,這個結果並不重要。對他們而言,如今對中國採取強硬路線只是不可避免的現實政治,但主要目標與對抗中國無關,而是把中國變成一個工具,幫助川普連任。「所以被逐出中國才讓我如此痛苦。」

張彥在1984到1985年期間,以學生身份在北京生活了一年。隨後1986年來台學習中文兩年,接著於1994年至2001年間擔任華爾街日報記者,派駐中國大陸。2001年因報導中共對法輪功學員的迫害,獲得普立茲新聞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於大多數西方記者關注中國政治、經濟發展,張彥更聚焦在西方記者較難融入的「宗教議題」。他去年曾來台發表新書「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

►消除暗沉、補水鎮定「紫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