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農委會特生中心今(27日)指出,在東、西部4處石灰岩廢棄礦區進行植物共生真菌調查,共記錄11屬19種內生菌根菌,其中包含發現1種台灣新紀綠種Ambispora granatensis。藉由菌種分離培育與接種等生物學試驗,發現菌根菌確實在惡劣的生育環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角色。研究指出,菌根菌與植物共生能提高植物對不良生育環境的適應能力,並加速植生回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生中心說明,石灰岩礦區經開採後會移除大面積的原有植被、土壤,造成岩層裸露、地形和水文的改變,以及產生大量礦場棄土等嚴重問題,即使進行植生歷經數十年都不易回復。「菌根菌」是土壤中廣泛存在的真菌,這類古老的生物於4億年前的奧陶紀即與植物形成密切關係,歷經長期的共同演化,至今約有80%以上的陸生植物可與內生菌根菌形成共生。
特生中心進一步指出,在貧瘠土壤中,植物可藉由菌根菌產生的根外菌絲增進養分及水分的吸收,因此形成菌根的植物多具有較高競爭力,尤其面對生育地不良的逆境,在國外已有許多藉由菌根菌接種來提高礦區跡地植生回復的研究,國內相關資料則明顯不足。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生中心表示,2019年完成台灣東部及西部各2處廢棄礦區共生真菌調查,藉此探討在石灰岩基質上,植生回復期間土壤中菌根菌組成變化,建立台灣石灰岩地型特殊棲地菌根菌組成基本資料,並以石灰岩礦區復舊常用造林樹種台灣赤楊,接種各樣區分離培育的優勢菌種進行試驗,評估內生菌根菌對台灣赤楊生長影響。藉由菌根菌接種試驗更進一步證實菌根菌確實有助於植物生長於不良的生育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生中心強調,菌根菌不但增強植物對不良環境的適應力,植群的物種歧異度亦因而提高,促使整個生態系的機能性更形完整。研究菌根菌與植物間的共生關係,得以運用菌根菌共生作用的效益,使不良生育地的植生復育工作更能事半功倍。植物與真菌的大聯盟值得大力推。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