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63歲的吳女士因全身多處關節疼痛腫脹,日常活動舉步艱難,其間曾到骨科、復健科、家醫科及內科求診,都未能得到改善,一度病情惡化得倚賴輪椅行動,身心受到嚴重衝擊。經歷一連串治療都難以改善,讓她身心俱疲。經友人介紹到風濕免疫科就診,才確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台灣約有6萬人受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苦,大多好發於40歲以上民眾,女性較男性高出3倍。其中不少因延誤治療或未定時服藥,導致病情加劇、關節嚴重破壞,長期遭受折磨。
吳女士是在2017年無預警出現嚴重全身疼痛,連翻身都感到疼痛難耐,早上醒來疼痛僵硬無法動彈,必須倚靠家人協助才能起身,下床及出門都需要使用輪椅,前後痛了3個月,直到當時老公發現太太全身腫脹,懷疑是腎臟問題,轉至內科抽血檢查意外發現血液中類風濕性因子呈現陽性,才轉往免疫風濕科看診並確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蔡世滋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類固醇和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但許多患者服藥後仍無法改善關節腫脹情形,甚至還會有口腔黏膜潰爛等副作用,吳女士就屬此類,後來是再回診時主動討論希望改用生物製劑治療,發炎狀況才大幅緩解,也從需要輪椅代步恢復到可自行緩步行走。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曹彥博醫師表示,生物製劑可精確瞄準特定的免疫分子,進而達到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的效果,一個月只需施打一次,相較於口服藥物,比較不會因「忘記吃」影響治療。而根據臨床觀察,早期就開始使用生物製劑的病患,關節上的孔洞有明顯改善,除此之外還可防止關節惡化及腫脹病減緩副作用。對於抗拒每天吞藥的病人來說,可以大幅提升用藥順從度。
近期正值濕冷天氣,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症狀加劇,蔡世滋提醒病友需謹記「掌握RA幸福123」口訣,1為按時用藥積極治療,2為身體不適勇敢和醫生討論,3為定期治療及追蹤關節修復有機會,期望大眾並關心身邊的家人健康,提升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