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為什麼台灣學生在課堂上總是靜悄悄,不敢發問?國科會研究發現,這與台灣學生愛面子和過去的學習模式2項因素有關。學習模式上,老師是知識來源、是唯一的標準答案,因此有8成3的學生是透過記誦、練習,努力吸收教師的教誨,不強調提問與回答的方式學習;學生若覺得提問會丟面子,也會減少發問次數。
▲台灣學生愛面子,不敢主動發問,卻白白浪費掉了學習機會。(圖/翻攝網路)
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由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8成3的學生上課經驗是以背誦為主;7成9學生的經驗是不斷做練習題、考古題來通過考試,但在找證據支撐自己論點的思辨與探究能力較為薄弱,往往會出現不知如何決定報告主題、如何統整分析資料的症頭。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多數認為大學老師採用的講述法對自己的幫助較小;反而是較少採用的「問答互動教學」對自己的幫助大。此外,學生也認為上課回答老師問題、主動提問能留給老師好印象,但學生實際表現出的樣子,卻是沉默不語,與調查結果互相矛盾。
這樣的結果可能與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和面子問題有關,調查發現,面子是預測學生回答意願的重要因素。不論是個人自由舉手回答或是在小組討論後回答的情境,愈擔心丟面子者,回答意願愈低;愈覺得會增加面子者,回答意願愈高。
台師大師資培育中心教授符碧真說,過去在國外求學發現,亞洲學生很少在課堂上發問,反而都是下課後才私下提問,外國學生則是踴躍提問,但也因此會冒出些未多思考就拋出的「不高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