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東京奧運23日開幕,台灣被安排在「た(ta)」序列進場,而非Chinese Taipei的「ち(chi)」,NHK主播更以「台灣です」指稱中華隊,引發熱議。《德國之聲》指出,奧運近百年歷史也反映兩岸地位變化,以及對「中國」代表權的爭奪之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際奧委會(IOC)1931年承認中華民國奧委會,但兩岸1950年代起爭奪中國代表權。雖然奧委會決議雙方皆可參賽,但中華民國主張「漢賊不兩立」不滿退賽;國際奧委會1954年承認中國奧委會,同時允許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義參加1956年墨爾本奧運,並可在選手村內升起中華民國國旗,北京卻為此憤而退出,且1952至1968年都沒有參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960年羅馬奧運,奧委會在中國施壓下要求以「台灣」稱呼中華民國代表團,運動員、工作人員的制服和出版物也須使用此名,因此當屆出現了「福爾摩沙隊」,但台灣運動員在開幕式進場時高舉「抗議」字樣表達不滿。此後,台灣在1964年東京奧運上使用「Taiwan」隊名加註中華民國,1968年墨西哥奧運上也使用「Taiwan」稱呼,1972年慕尼黑奧運最後一次使用「中華民國」隊名參賽。
時任加拿大總理老杜魯道(Joseph Trudeau)提議,中華民國在1976年蒙特婁奧運可使用「台灣」隊名出賽,但遭中華民國政府拒絕;加國當時以中國名稱問題為由,拒發簽證給台灣代表團,導致運動員無法入境。奧委會當時決議將中華民國隊名改為台灣,但蔣經國拒絕並宣布退出該屆奧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際奧委會1979年通過「名古屋決議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奧委會,要求中華民國代表團改名且不得使用國歌與國旗,同時確立「中華台北」名義參賽的做法。中國奧委會同年宣布重返奧運,但為了響應美方抵制蘇聯攻打阿富汗,最終沒有參加1980年莫斯科奧運。而台灣則於1984年洛杉磯奧運首度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賽,兩岸首度以「中國」及「中華台北」模式參與奧運,並且延續至今。
《德國之聲》引述《奧林匹克之夢》一書的分析指出,台灣成功留在奧運組織內,與冷戰國際政治有著很大關係,因為大多數西方國家直至1970年代都寧願承認台北而非北京,但隨著北京1971年在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兩岸地位也逐漸改變。值得注意的是,台灣2018年曾舉辦公投,決議是否以「台灣」名義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最後卻因近55%民眾不同意而遭否決。
★《宇宙人外信》:中英日韓四聲道,時事閒聊學單字★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