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恐龍直接滅絕」 「這生物」卻靠2大優勢爬滿地球

▲▼小行星撞地球。(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太陽系中有許多小行星繞行太陽,在受到引力拉扯時,有時會改變軌道,可能就會撞上地球。(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實習記者黃品臻/綜合報導

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但是蛇類靠著「躲在地底」、「可長時間不進食」的兩大優勢,不僅度過了恐龍滅絕後地球的極端環境,更持續演化出多樣品種,踏上除了南極洲外的各大洲繁衍後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科學媒體SciTechDaily及BBC的報導,由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帶領的英德研究團隊,14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他們發現導致恐龍滅絕的災難性事件,卻打開了蛇類的新世界。

研究團隊利用化石來分析現代蛇之間的基因差異,重建蛇類的演化史,最終發現現存的蛇類都是從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倖存的物種演化而來。研究團隊指出,這種毀滅式的滅絕事件是一種「創造性破壞」的形式,使蛇類能夠變得多樣化,進入過往是由競爭物種佔據的生態位置。

▲蛇類不僅在小行星撞地球後倖存,至今更繁衍出約4000樣不同種類。(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行星撞地球後除導致恐龍滅絕,也引發地震、海嘯、野火,大片塵埃遮擋住太陽,讓地球陷入長達數十年的黑暗,估計當時有76%的動物和植物消失,不過蛇類和部分哺乳類、鳥類、青蛙和魚類等少數物種在這場災難中倖存。

研究團隊認為,蛇類能在遭受撞擊後的極端地球環境生存,主要是因為具有「生活在地底」及「可長時間不進食」的兩項優勢。在此之後,恐龍及白堊紀蛇(Cretaceous snakes)2個競爭者的滅絕,讓蛇類能夠前往新棲地、新大陸、發現新獵物,其中首先登陸亞洲。

蛇類後來開始繁衍出不同分支,例如眼鏡蛇、束帶蛇(garter snake)、蝰科(Vipers)、蟒蛇等,其中包括樹蛇、毒蛇、眼鏡蛇、蟒蛇等物種都是在恐龍滅絕後才出現,長達10公尺的大型海蛇亦是如此。

目前除了南極洲,全球各洲都有蛇類的蹤跡,從海洋到乾燥的沙漠,各式生態系統都能發現牠們,有生活在地底下的蛇,也有生活在樹上的蛇,全球各大洲一共分布約4000種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帶領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克萊恩博士(Dr Catherine Klein)驚嘆,「這很了不起,因為牠們不僅在大滅絕中活了下來,而且幾百萬年來,牠們在以新的方式利用牠們的棲息地,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蛇類很可能不會有今天。」

▲恐龍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