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社
中國多個省分從9月底開始大規模限電,原因指向能耗雙控與煤炭短缺。然而中國金融學者認為,這次限電顯示能源供應管理機制有瑕疵,需要調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9月21日,浙江省下令多個高耗能行業即日起停產,「早上告知,晚上就斷電」,讓企業措手不及。透過媒體與網路傳播,浙江此舉被視為這波限電的起點,隨後各省市的調控政策陸續被端上檯面。
財新網30日刊發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欣的評論指出,全國範圍內發生大限電,說明國家原有能源供應管理機制存在瑕疵,需要調整。
他分析,供給制度改革促使煤價價格增加、利益分配影響發電企業、限電迫使地方政府的管理制度調整,多種因素交錯影響,顯示的是電力利益相關者的複雜博弈仍未達到平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欣指出,煤電是中國最重要的電源,具有優異的穩定性和調峰特性,短期內難以被新能源取代。然而,先後對煤炭行業和電力企業實施供給側改革,打亂了市場的天然週期。
他說,中國對於煤炭業的利益壓制,迫使其不斷挖掘內部蘊藏的潛力以提高效率,這樣的行為造成的效果,其中之一就是將壓力轉嫁至下游的發電業,造成供電不斷下降。此外,市場化電力交易改革以及確保工商業平均電價只降不升的要求,又使得電力企業在博弈中處於不利地位。這些政策重新分配行業利益,影響相關電力企業的盈利與價值。
火力發電企業面臨大幅虧損,自然發電的積極性不高,停機檢修的機組明顯增多;電廠不堪虧損自主降載,電力缺口因此加大。陳欣提到,這次限電後引發中央相關部門關注,並放寬政策,允許電價適度上漲。雖然相關企業的股價應聲上漲,但是是否能改善財務體質,仍需觀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欣在文中提到,平衡電力供需的有效機制仍是藉由市場化手段,將煤炭價格的上漲傳遞給下游高耗能行業。國家對電價的持續限制並不利於產業結構優化和高耗能企業減排,這次限電給各地政府調整電價機制,提供了較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