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比女更容易隨機傷人 警政署數據揭嫌犯七大特徵

▲▼      北捷怪客持刀攻擊乘客畫面曝       。(圖/記者張君豪翻攝)

▲北捷3日傳出怪客持刀攻擊乘客。(圖/記者張君豪翻攝)

記者潘姿吟/台北報導

台北捷運本月3日傳出有男子持刀傷人,不到一個星期前,日本東京也發生地鐵無差別殺人案,兇手是24歲的男性。事實上,美國《TIME》雜誌曾報導,連環大屠殺的兇手超過 98% 是男性 ,進一步對照警政署數據,台灣的隨機殺人事件嫌犯,都是年齡在20到40歲的男性,他們因生活、職場問題,導致情緒低落,引發對社會不滿的情緒而埋下犯案動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內政部警政署公布近年故意殺人案件統計數據,資料顯示,2009年發生多達832件故意殺人案,2020年僅剩238件,案件數量逐年下降;今年1~9月,共發生154件故意殺人案,較去年同期減少27件,降幅達17.5%。

即便整體社會治安較以往相對穩定,警政署仍特別在「從社會事件檢討社會安全、精神衛生與復健資源之布建」專題報告中,分析我國近年隨機殺人事件犯嫌特徵,以便預防隨機殺人案件再次發生:

一、加害者均為男性,年齡在20至40歲之間。

二、以無業居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逾半數無前科(刑案紀錄)。

四、多涉有相關精神疾病。

五、長期失業、生活壓力大,對現況不滿。

六、長期情緒低落、沮喪、憂鬱,不滿生活現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七、人際關係較淡薄,較難融入社會而漸走向社會邊緣。

▲▼內政部警政署發佈近年故意殺人案件統計數據與隨機殺人事件嫌犯特徵。(圖/記者潘姿吟製表)

此外,美國《TIME》雜誌在「為何連環大屠殺殺手總是男性?」報導中提到,超過 98% 的兇手是男性 ,撰寫該片文章的記者從生理與心理因素探討,如:可能因睪固酮與攻擊性有高度關聯,及負責衝動控制與後果意識功能的前腦發育,男性較女性緩慢等。

文章點出社會文化因素,像是男女差別化教育養成過程中,男性需要勇猛,因此,有攻擊性比較可以被社會接受、也容易成為戰士或獵人;女性則自小培養溫柔的美德,較少從事這類工作。

此外,女性遭逢挫折比較傾向對內的自我譴責,遇到問題多透過聊天紓壓;男性則較不願意求助、獨自扛起壓力,若再加上許多與社經地位有關因素,如:職場或社會不順、自尊心受損,便向外歸罪至他人、社會或制度,因而心懷怨恨產生報復行為。

這也是為什麼,女性多用窒息或溺死方式犯罪,男性往往會拖其他人一起死,像是整個世界都該死,瘋狂用槍砲掃射,這也增加了男性殺人的屍體數量。

▲日本一名24歲男子扮「蝙蝠俠小丑」在東京地鐵無差別殺人。(圖/翻攝自推特/災害火災画像速報ニュース2)

針對美國的研究,失眠學校創辦人、資深精神科主治醫師臧鴻儒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時表示,攤開世界各國資料,暴力犯罪行為者的確男性多於女性,但他指出,大屠殺類型的犯罪,多數有心理或人格問題,極少數是有未治療的精神疾病;不過,犯罪背後因素很多,以上只是其中一個環節。

臧鴻儒強調,犯罪行為的出現,背後往往有諸多因素,是一個又一個環節連續失控下的結果,例如:是否有人際關係疏離?創傷或被霸凌經驗?家庭支持如何?或者,槍械取得管道的難易度。當然,男性取得刀具槍械,不論從社會眼光或管道上面都相對容易。

此外,社會期待或自我認同也一定程度影響內心的狀態。不過,他認為,基因的影響還是存在,也因此,《TIME》這份研究著墨於社會與心理層面,反而比較容易忽略「兇性」是可以被遺傳跟突變。

▲失眠學校創辦人、資深精神科主治醫師臧鴻儒。(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