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語、日語有緊密連結!研究揭「源自中國東北」 全靠農民北漂渡海

▲▼跨國學者在研究中指出,其實韓語、日語、蒙古語等98種語言使用者的共同祖先來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圖/CFP)

▲跨國學者在研究中指出,其實韓語、日語、蒙古語等98種語言使用者的共同祖先來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圖/CFP)

記者羅翊宬/綜合外電報導

韓語(朝鮮語)與日語在文法結構上高度相似,2種語言同時被歸類為「阿爾泰語系」(亦稱泛歐亞語系,Transeurasian),如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在近期一份研究中指出,其實包括韓語、日語、多種突厥語與通古斯語、蒙古語、土耳其語等98種語言,其實可能源自於9000多年前的共同祖先,即來自中國東北遼河流域的農業文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路透社》、《衛報》,集結來自中國、南韓、日本、英國、德國、美國、俄羅斯、紐西蘭、荷蘭、捷克等國學者的國際小組針對泛歐亞語系進行研究,從基因、考古遺跡、語言等資料來分析,發現泛歐亞語系涵蓋範圍超過8000公里,數億人口其實有著共同祖先,最早可追溯至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國東北遼河流域的小米農人。

研究指出,當時的人類從狩獵、採集的生活型態轉為農業定居的過程中,小米為重要的農作物,其中9000年前定居於遼河流域的農民,透過農業文化逐漸遷徙與傳播,從包括現今中國遼寧省、吉林省、部分內蒙古地區,逐漸從東北亞開支散葉,向北傳至俄羅斯遠東地區、西伯利亞、西可至西亞、向東可進入韓半島(朝鮮半島),過海可抵達日本列島,可以想見現代人口與文化起源的複雜程度。

研究團隊認為語言的傳播,其實與農業擴張、人口流動的關係息息相關,泛歐亞語系源自遼河流域的假說,其實正挑戰著過去傳統學術界上所認為的「遊牧假說」,而「遊牧假說」則認為阿爾泰語系的開枝散葉是經由遊牧民族從東部大草原向西部遷徙而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從語言學層面上分析,在98個語言中分釐清超過250個與農業有關的詞彙概念,這些詞彙包括小米、耕地、種植、播種,確立源自農業文化的假說;而在基因學上,則從23具古代遺骸、比對9000年前東亞與北亞居民的基因數據庫,證實韓國(朝鮮)與日本民族具有西遼河的血統。

考古學者哈德森(Mark Hudson)表示,研究團隊針對中國、韓半島(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等255個考古遺址,分析動植物遺骸、石器、陶器等文物相似性,確定中國東北遼河流域農民用大米、小麥補充小米,這些人口約在西元前1300年左右傳播至韓半島(朝鮮半島)、西元1000年後再從韓半島傳播至日本列島。

▼歷史與語言學者對高句麗語、百濟語、新羅語、日本語、中國滿州地區語言的連結性產生高度關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現代韓語被歷史學界廣泛認為傳承自「三國時代」的新羅語,韓國歷史從西元前1世紀至西元7世紀為三國時代,分為高句麗(中國東北、韓半島北部)、新羅(韓半島東南部)、百濟(韓半島西南部),最終由新羅統一3國,有學界認為3國語言互不相通,但有派學者從中、韓古代遺留的史書中發現,3國使者在中原王朝通譯古漢語時,3國語言在不用特別翻譯的情況下可以互通,僅是腔調略有不同。

古代日本語與三國時代的百濟語,也因為使用的部分單字發音相似,被學界認為有高度關聯性,例如百濟語的「熊」(고마,現代韓語為곰)與日本語的「くま」、百濟語的「城」(키)與日本語的「キ」。

而觀察韓國歷史三國時代的脈絡,可以發現高句麗的王族源自中國東北(滿州)的扶餘(夫餘、東夫餘),其最初的根據地位於卒本城(古稱紇升骨城,位於中國吉林省),之後遷都至國內城(中國吉林省集安市),最後遷都至韓半島(朝鮮半島)的平壤,其實正呼應該跨國小組所提出的研究,語言的傳播隨著農民的遷移一路從中國東北遼河區域擴散至韓半島、最後跨海至日本列島。

▲百濟「七支刀」可見證韓國三國時代百濟與日本之間的緊密連結。(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參與研究的第一作者、比利時的比較語言學家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表示,「其實要人們接受自身、自國的語言、文化、民族源自於國界之外,其實就等同於要求放棄自己的身份,這並不太容易,而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強權經常被認為源自單一的語言、單一的文化、一種基因特徵,但國族主義者其實得承認的事實是,亞洲在內的人類、民族、語言、文化其實都是互相混合的。」

《宇宙人外信》:時事閒聊學英文★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