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大陸國家文物局12月1日舉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浙江餘姚施嶴遺址古稻田、廣東英德岩山寨遺址、甘肅慶陽南佐遺址、張家川圪垯川遺址、河北張家口鄧槽溝梁遺址等5項考古成果。其中,施嶴遺址古稻田距今約6700至4500年,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稻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封面新聞》報導,文物局指出,浙江餘姚施嶴遺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稻田,證明了稻作農業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撐,深化了對長江下游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的認識。
文物局提到,浙江餘姚施嶴遺址發掘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大規模古稻田遺存,年代距今約6700至4500年,其中良渚文化古稻田發現了由凸起田埂組成「井」字形結構的路網,以及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組成的灌溉系統,確認了面積為750、700、1900、1300平方米左右的4個田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物局表示,出土陶釜口沿、魚鰭形鼎足、石刀、石犁殘片等,一條殘損的獨木舟被墊入田埂之中。稻田堆積中檢測出較多水稻小穗軸、稻田伴生雜草等,水稻植矽體密度遠高於一般古代稻田的認定標準。
文物局還說,此次通報的5項重要成果,展現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不同階段新石器文化起源、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歷史進程,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實證。
文物局也強調,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指導各地文物部門、考古機構和高校加強合作,深化多學科跨學科研究,推動中華文化起源、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等重大課題不斷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