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醫院更危險!醫曝「實驗室都病原體」心疼喊:真的很辛苦

▲▼實驗室。(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20多歲女研究員在實驗室中染疫確診。(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實驗室女研究員染疫,根據昨(11)日最新調查結果,確定為實驗室內的Delta病毒株,並非從社區所傳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粉專寫道,實驗室比醫院更危險,要操作的幾乎都是易傳播的病原體。他除了向防疫及醫護人員道謝,也感謝實驗操作人員的付出,「這些都是幕後的英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軒醫師在粉專指出,實驗室操作的幾乎都是易傳播的病原體,因此在標準的高風險病原體實驗室,都有制定的應變計畫,包括預防災害(如火災、水災、地震及爆炸)、生物危害之風險評估、人員意外暴露之處理與除汙,人員暴露及受傷之緊急醫療處置等共9項應變程序。

事實上,每個國家都會規定高風險「實驗的5大要」,黃軒解釋,包括模擬要落實、操作要標準、穿著要全套、脫時要謹慎、監控要警覺。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圖/記者許靖騏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軒接著說,在高風險病原體的實驗室,都會有災害演練,例如模擬管制性病原及毒素工作人員發生暴露之狀況,以測試健康監測程序;模擬實驗室人員虛脫或暈倒,測試其他人員應變能力;模擬實驗室發生大規模溢出物事件;模擬實驗室人員在工作狀態下,依既定方式疏散。

黃軒說,所有基本的風險評鑑模式,也包括4個重複循環的步驟,包括危害鑑別、危害特徵、暴露評鑑及審查和持續改進。然而他也心疼地說,這些實驗人員真的很辛苦,「冒險進行協助高風險的病毒診斷,我們才能有效知道,哪種病毒感染?我們才能知道如何防疫!」

黃軒謝謝身處第一線的防疫及醫護人員,也提醒大家別忘了還有一群在高風險實驗操作的人員,都是幕後英雄,「衷心謝謝大家的付出行動,一起對付COVID19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