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世界第2大橋」在雲林!通車時路面還有鐵軌 同時跑火車汽車

▲▼西螺大橋。(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西螺大橋曾經是世界第二大橋,如今除了讓民眾通行使用外,也成為雲林、彰化具有代表性歷史建築及觀光景點之一。(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記者趙蔡州/綜合報導

橋梁是從古代發明並使用至今,一直是人們渡河,甚至跨越海峽的重要建築。台灣有一座位在雲林縣與彰化縣之間、橫跨濁水溪下游的西螺大橋,建成時一度是世界第二大、遠東第一大橋梁,如今除了讓民眾通行使用外,也成為雲林、彰化具有代表性歷史建築及觀光景點之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網站介紹,雲林縣西螺大橋位於濁水溪下游,橫跨雲林西螺及彰化溪州,全橋長1939.03公尺、寬7.32公尺,每個橋墩間隔60餘公尺,建成時一度是世界第二大、遠東第一大橋梁,且路面設有台灣糖廠的小鐵道,形成汽車及小火車並行特殊景觀。

濁水溪為台灣中部重要分界河,在台灣日治時期的前期,跨越濁水溪的橋梁僅有中、下游交界處的縱貫鐵路濁水溪橋,沒有公路提供汽車及民眾步行通過,當時河岸居民渡溪,必須利用竹筏或轉乘鐵路,甚至乾脆找淺灘強渡,若遇上溪水暴漲,就會嚴重影響交通。

▲西螺大橋剛通車時,鐵軌列車與轎車一同行駛。(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治時期後期由於台灣經濟發展,台灣總督府交通局1937年決定興建公路橋,並於1938年發包廠商開始動工興建,不料1941年後因為戰爭而中止建設,直到國民政府時期,多位議員、當地仕紳提案,要求政府續建橋梁,1952年在美國資助下才重啟工程,並於同年12月25日完工、1953年1月通車。

近年由於中沙大橋、溪州大橋陸續完工通車,台1線縱貫公路改經溪州大橋,西螺大橋1994年改屬縣道145號,並開始禁止行駛大型車輛,轉為供小型車、機車及自行車通行的便橋,2000年曾經因「橋梁老舊」被建議拆除,但在雲林縣、彰化縣政府的努力下,使西螺大橋轉型為觀光大橋,並先後被雲彰2縣列入歷史建築。

 ►按這訂閱Podcast《小編沒收工》每天給你熱門話題10分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