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幾乎人人有 醫示警「這狀況」恐變食道癌

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幾乎每個人都有輕重不一的胃食道逆流,一旦食道發炎,就會增加罹癌風險。(圖/翻攝自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臉書)

▲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幾乎每個人都有輕重不一的胃食道逆流,一旦食道發炎,就會增加罹癌風險。(圖/CTWANT提供)

圖文/CTWANT

伴隨著肥胖的病症之一,就是胃食道逆流。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腸胃肝膽內科醫師陳炳憲表示,「所有容易肥胖的生活習慣,都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例如愛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喜歡吃宵夜、或是吃完喜歡躺下休息等,一旦腹圍變大,更容易增加腹壓,導致胃酸更容易逆流到食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資料,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是1975年的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肥胖者超過6.5 億人,台灣也不例外,據國健署資料,每5位成人就有1人肥胖,影響健康的除了脂肪肝,再來就是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以健檢數據來看,高達74.1%民眾都有此毛病,幾乎人人都有,只是症狀輕重不一,很多人甚至完全沒有感覺,可能只會覺得飯後較有飽脹感、喉頭卡卡、慢性咳嗽。」陳炳憲說,大約只有一半的患者會出現「火燒心」的典型症狀,而這將近5成的患者也要格外當心,透過胃鏡檢查,通常會發現這些患者的食道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灼傷。

陳炳憲提醒,這類患者一定要追蹤治療,否則容易造成「巴瑞特氏食道」。「食道上皮黏膜長期被胃酸逆流刺激,就會形成柱狀上皮,這就是所謂的『巴瑞特氏食道』,長期發炎可能會惡化成食道腺癌。」

歐美國家因肥胖人口眾多,胃食道逆流患者有明顯增加,更進一步拉高食道腺癌的比例,陳炳憲說,台灣目前尚未觀察到此現象,多數食道癌的原因仍與吸菸、喝酒、嚼檳榔較為相關,但若要避免相關風險,還是應該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相較於藥物、飲食控制,減重尤其更加重要,只要體重減下來,胃食道逆流就會大為改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健檢愈來愈普及,民眾發現患有幽門螺旋桿菌時便會積極治療,也大幅降低胃癌風險。(圖/CTWANT提供)

胃部的相關疾病中,除了胃食道逆流,許多人也相當關心胃癌,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胃癌患者中有9成皆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民眾因不小心吃下遭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多數人感染後並無症狀。

陳炳憲說,過去台灣衛生條件較差,幽門螺旋桿菌不易消滅,因此導致胃癌患者激增,如今隨著幽門螺旋桿菌控制良好,愈來愈少人罹患胃潰瘍、胃炎,也讓胃癌發生率跟著降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與健檢愈來愈普遍有關,一旦醫師發現民眾有幽門螺旋桿菌,就會給予藥物積極治療,再加上衛生環境改善,所以幽門螺旋桿菌大幅降低,以永越為例,近5年就降低5%。」陳炳憲說。

不過,就算沒有幽門螺旋桿菌作亂,亂吃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也容易引發胃潰瘍,常見症狀是上腹部悶痛,甚至會有血便、黑便,此時建議要進一步檢查,並積極治療,否則還是可能引發癌變。

延伸閱讀
新國民肥病1/脂肪肝首躍健檢紅字冠軍 恐癌化!無有效藥物僅能換肝
型男主播疑「不顧老婆反對」閃電離職 網一看新職業狂讚:真有勇氣!
李愛綺苦撐健身房慘賠熄燈 外籍尪怨「被台灣金流上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