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基隆小吃店相關確診數已達68例,指揮官陳時中昨(30)日宣布將針對基隆實施「類普篩」政策,卻引發雙標爭議。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直言,中央防疫戰略上有矛盾,質疑「類普篩是哪招?」抗原快篩應用於陽性率高的地區,有症狀和有風險接觸者,基隆36萬人若快篩驗出陽性,仍要做PCR確認,「我認為只是製造困擾罷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指揮官陳時中提出「類普篩」的構想,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此舉會覺得「部長還是想清零」,一方面在開放、縮減檢疫天數,但台灣已有23條Omicron傳染鏈,病毒仍會一直鑽進來,「還一方面在想清零,不切實際。這段話令人覺得防疫戰略上有矛盾。」
林氏璧說,昨天基隆篩檢2000多人,新增19例,陽性率約1%,「實際上基隆的盛行率我想應該小於此數字。」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快篩,會出現大量偽陽性,這也是台灣一直以來不做普篩的理由,「現在36萬人去做,陽性後續都還要去做PCR確認,我覺得只是製造困擾罷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氏璧解釋,普篩的意義是如果在「疫情還零星時」把所有案例一網打盡,因此像香港那樣指數型上升時再做已沒意義。當然如果在疫情舒緩時希望能清零,也可以普篩,「但真要搞普篩做到清零,為何不做PCR?10比1的檢體來做。36萬市民,3萬6千次PCR就搞定了。但,有意義嗎?基隆清光了,其他縣市一下又進來了。」
林氏璧直言,指揮中心應將防疫戰略講清楚,目前應該是不強求清零,盡量爭取時間做好各種準備,往「共存」開放的方向走,「你不可能又要開放、又要縮減隔離期、又要清零,什麼都要。」
戰略清楚很重要,林氏璧指出,開放並能容忍一定程度可控的社會疫情,絕對是未來的大方向,因此可以的話,甚至直接說出「一天可以容忍多少例」,還要看新的監測值以即時掌握疫情狀態,例如各縣市的7日PCR陽性率、重症比例、重症數、ICU佔床率多少,而非只看確診數字,因多半為輕症或無症狀,只看確診數沒太大意義。
林氏璧說,大量發放快篩試劑供民眾使用是好方向,英國、新加坡都是這樣撐過來的,「但這不應該是用來7天內36萬民眾都測一次這樣用吧?」舉例學校,英國學生1週2次快篩,陰性才上學,或有症狀者做快篩,「用在這裡吧!」他強調,類普篩不是普篩,應該是大家不出來篩檢站篩,「希望盡量多抓一些,讓傳染不要這麼快罷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