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女腹瀉發病6天亡!醫示警「腸胃道症狀」病程快死亡率高

▲▼採檢、PCR。(圖/記者屠惠剛攝)

▲王姿允提醒,有嚴重腸胃道症狀的人不能輕忽。(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5月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一名年輕死亡案例(20多歲重症女性),醫師王姿允今(5日)提到,值得注意的是,該名女性「沒慢性病」,而且已完整接種3劑BNT疫苗,病程不似一般人是喉嚨痛或呼吸道症狀,而是「腸胃道症狀」,因此比起有呼吸道症狀的人,嚴重腸胃道症狀的預後較差,死亡率高,這點絕不可輕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姿允在臉書粉專「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發文說明,該個案4月26日出現腹痛、上吐下瀉腸胃道症狀,當天快篩及PCR陽性確診,採取居家照顧,4月29日腹瀉仍未改善,透過119送醫,發現血壓不穩,有敗血症狀況,安排入住加護病房觀察,隔天症狀加劇,5月1日出現心室顫動,經醫療團隊急救無效過世,住院期間曾使用瑞德西韋,血液細菌培養為陰性,排除細菌感染可能性。

王姿允接著表示,嚴重非細菌感染腹瀉,代表什麼呢?知道新冠病毒SARS-CoV-2 會透過 SARS-CoV 受體ACE2 (血管張力素轉換酶2)結合,然後絲胺酸蛋白酶 TMPRSS2 會活化 SARS-CoV-2 的棘狀蛋白,幫助病毒感染宿主細胞。這兩種關鍵的標靶,大量存在呼吸道跟腸胃道,事實上,在小腸跟大腸的上皮細胞這兩種蛋白質的表達,甚至高於肺組織。

王姿允說,ACE2在調節腸道免疫和腸道微生物組具有重要作用,當新冠病毒通過ACE2入侵腸上皮細胞後,會造成細胞病變與損傷,破壞腸道壁正常吸收跟滲透、免疫的功能,從而造成腸道發炎、腸道菌群失衡、腸道免疫功能下降,讓更多的病毒得以入侵,形成惡性循環。病變部位的發炎反應會造成腸道通透性增加,導致腹瀉的發生,炎症刺激又可使腸蠕動增強,加重腹瀉。

王姿允提到,對照今年一月《Gut Microbes》期刊一個標題為「腸道菌失衡跟不穩定與新冠併發症及死亡率有關」的德國研究,裡面分析108名SARS-CoV-2感染中,和22名感染後患者的糞便和唾液樣本,發現腸道和口腔微生物群的變化,決定了新冠病毒感染相關併發症的數量和類型,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4月29日剛出爐的《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有一篇也提供了未來「以腸道菌為標靶作為COVID-19預防和治療的輔助手段」。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姿允強調,看到這位20歲令人遺憾的例子,不禁讓想到現在臨床上遇到抵抗力差、感染太過嚴重、抗生素治療無效的「偽膜性結腸炎」,使用「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治療」是個可以逆轉嚴重腹脹腹瀉跟炎症的手段,同樣腹瀉源頭是感染造成的腸道生態系破壞,遇到新冠病毒導致嚴重腹瀉的患者,或許也可以考慮FMT作為輔助治療的手段,經由健康者的腸道免疫輸入,或許能降低相關死亡率。

王姿允最後強調,若最新研究證據告訴我們,比起有呼吸道症狀的人,有嚴重腸胃道症狀的人預後比較差,疾病進程快、死亡率高,快篩陽性的人若有腸胃道症狀,應視為積極治療跟追蹤的警訊之一。